依珊文集每天写1000字故事

子女越出息,父母越孤独

2018-01-16  本文已影响340人  艾小米Aimee

文/海依珊

图片来自网络

“郑生的父亲去世了!就在昨天晚上”听老公说这话的时候,我长长叹一口气…

郑生和我老公是多年的好友,这些年,他从一个普通民警,到所长、到副局,四十不到已经是区分局局长。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处事妥妥当当,受人尊重!

郑太太是中学老师,既有知识份子的温文尔雅,又有传统女性的善良贤淑!我们两家时常周末一连爬山、吃饭,我和她自然也成了好朋友!

郑生是梅州客家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却养育了两有出息的孩子(她妹妹是大医院主任医师),然而在他老家的村民口中,他们兄妹却是成了没良心的不孝子!

图片来自网络

老乡们都在议论,老郑家的孩子有出息是没错,可又有什么用,老两囗不还是在村里种地?连他家的房子,都成了村里最破落的;老两口穿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的,子女都是大学生又如何,还不如咱普通人家的老人享福呢!

郑太太一脸委屈,说是两人工作都比较忙,特别是当警察的郑生,手机必须二十四小时开机,神经随时紧绷着,作为镇守一方平安的领导,总有忙不完的事。有时确实是无法顾及住在老家的父母。这些年来,每年都想接二老进城一起住,想着如果二老不愿和子女住一起,就在城郊给他们租一小院,满足二老种花种菜的愿望,这样就能随时照应到,为此还找了不少人当说客,都被一一回绝了。

郑大爷还想在村里建栋小楼,但一直未能如愿,因为郑生认为建这个房子没有价值,再说建了房二老更不想离开老家了,何况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钱呢!

逢年过节时,驱车四五个钟才能回到梅州乡下,住个几天又得往回赶!带给二老的补品,他们舍不得吃经常放到过期,买的衣服装了满满三个大箱子都没穿过,他们说干活穿这么好的新衣不方便,还怕脏了呢!

二老还种了好多地,说是见地荒了心里难受,一天不上地里看看弄弄,就不踏实!

村里的人大都搬走了,一些老人也陆续随子女进城了,二老住的地方,方圆一公里都没住人,两人各睡一个房间,去年冬天,郑大爷半夜起来摔倒,在地上躺几个小时,天亮才被老伴发现,之后就中风了,除了头部,全身没有了知觉!

郑老太一着急,也病倒了,就这样,郑生连夜把二老送进医院,医生说,中风偏瘫病人,救治时间越早越好,显然郑大爷延误了不少时间,治愈的可能性不大了!

一间病房躺两位,郑大爷生活不能自理,他做医生的女儿找了医院最好的护工,说是擅长康复理疗技术,每天坚持按摩并照料二老饮食起居,每月的工资近万元!加上住院治疗费用,花钱如流水!

郑太太每天晩上辅导女儿作业之后,都会往医院送一罐她精心煲好的汤,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停不了车。她得把车停在五百米外的地方,再提着暧壶走到病房,等二老喝下再返回,回家通常都十点过后了。

然而,奇迹没有出现!在医院一年来,能用的药都用了,能找的医生都看了。郑大爷仍然没有再站起来,在病痛的煎熬中,走完了他的六十八岁,留下了大病一场弱不禁风的郑老太。

图片来自网络

回头想想,郑大爷好似真的没有享过天伦之乐,尽管他培养了优秀的儿女,子女工作体面家境殷实,也不乏孝敬之心,但却好似事与愿违!

郑大爷生命中最后这一年,大概是这些年来跟子女最亲近的一年了,可他却成了不能说话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带给子女的除了不勘重负的高额医疗费用,还有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一切,一定不是这个勤劳节俭一辈子的朴实老人想要的!

如果,二老不是这么固执地坚持在偏远山区独居,而是和儿孙们一起住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其实很多时候,儿女就好似父母手中的风筝,他们竭尽全力想要让风筝飞起来,越高越好!等到风筝真的飞得又高又远的时候,他们又茫然无措,暗自失落⋯

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有个幸福快乐的晚年,少一些遗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