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第二期 | 谈谈文学·第六课 暨 第一阶段小结
理事会读写营第二期 谈谈文学
主讲:寻虎
写在前面:
读写营第二期第一阶段的六堂课至此结束,第二阶段的提升课将在下半年开启(日期待定)。
第一阶段这六堂课都是实操性的,需要学员慢慢练习掌握,大家可以时常回听复习,也可于2月18日下午四点之前,向寻香申请进寻虎老师的写作道场群进行为期一周的旁听观摩,其余同学有问题可以在寻虎老师和寻香、寻芸助教的简书上留言。
在读写营第二期第二阶段开启之前,理事会将正常安排第三期读写营,欢迎大家关注。
第六课
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这次读写营活动的第六节课,也是第一个阶段的收尾。
第六节课分几个部分。一、纳博科夫《圣诞节》品读。二、公布优秀奖获得者的名单。三、小结。
一、纳博科夫《圣诞节》品读
这篇作品比较贴近大家,讲述了父亲丧子的故事。“亲情”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写的大主题,根据这篇作品讲一下:1.作品之间的区别。2.与写作的关联。品读作品重要的是六字诀,然后再说是不是按照理论去套用。
好的作品撕掉两页照样是好作品,添加了烂文在里面也还是好作品,这叫“瑕不掩瑜”。就像西施本身是个美女,多个疙瘩少个小拇指,也还是美女。反之,一张桌子桌腿长短不一,七扭八歪,即便有漂亮的红木面板,那这张桌子看了也很难受。
如果用理论生搬硬套的写作,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没有意思。各种理论实际上只是一个指导原则:里面包含刚性原则做支撑,但如果理论只有这种刚性原则,不适应过去也不适应未来,这个理论一定是有问题的。直接进入文本。
斯列普佐夫,我们读外国的人名,可以简单一点,用“老斯”这样的名字代替就可以。儿子可以叫“小斯”,有名字也好记可以用别的,不要在这个上面纠缠,地名也可以这么处理。除非长篇需要记住男女一二号主人公的,其他的硬记反而会对自己的阅读造成很多困扰。后面我就用“老斯”来代替。
“老斯踏着渐渐变暗的雪从村里返回自家庄园,”这里是个逗号,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句号,“到了后在屋里一角坐下,坐在一把从来没人坐过的绒布椅子上。”这里是可以句号的。这里开篇定调子就一句话切入,如果非要到句号之前算一句话也可以,同样是一句话切入。
这里“老斯返回家园,到屋角椅子上坐下”,这是一个很干净利落的场景,“唰”的一下子就看到他从雪中回到庄园,然后进到屋子一角坐下,干净利落,不会邋邋遢遢,说很多其他的。按照我这个说法就更干脆了。
事实上,所谓的一句话,不以逗号和句号来定义。即便这里确实需要是逗号,也不影响我们认为这是一句话,我们不按标点符号来。前面讲过语法、标点符号规则,都是后来加上的,一开始没有这些东西。像我们看甲骨文,就是在龟甲上刻,横不平竖不直;后来有了竹简,开始变得竖直,但从来不会分段,一方面也为了节约,竹简做起来不容易,有空格、空行之类的很浪费,另一方面古人说话不取决于这些形式,而在读的过程中是这种断句。
再晚一点才出现句、逗。“句逗”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里要停顿一下,还没成为现在的标点符号。现代标点符号是西方出现,然后引到中国才有的,基本上是在17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流行、普及的。卖的多了,为了让人好懂,最好是用标点符号。呼吸这种方法要求太高了,而标点符号是很市民化的。
小说也是在那个时期才有的,读唐吉诃德有点像中国人演“义气”的感觉。那个时期流行的就是像唐吉诃德这种,反对骑士小说的。骑士小说就是当时的武打小说,这种很市民,大家喜闻乐见,都爱看,这就是一种商业写作,或者说流量性的作品。借这个来反讽,这只是主旨的其中之一,一个诱因。他写的也是一个骑士,但这个骑士跟骑士小说又不一样,以往的骑士小说里主人公高大英俊,跟公主、皇后谈谈恋爱,为了爱情去赴死等等这类,而堂吉诃德是反套路的,他认为这种趣味是很庸俗的,肯定胡编乱造的,所谓的浪漫性的。
“人在遭受巨大不幸后往往如此。葬礼结束后,你悲痛得摇摇晃晃,”这里,大家也许会说,这不正是老师讲的反对的“概括总结”吗?来一番说教,或者来个总结?人跟人不同,作品和作品不同,不能生搬硬套。
之前讲“一天200字”等等的大部分规则是针对初、中期,刚开始学习的规矩,没有规矩是做不好的,但不代表“每天200字”就是天条,199字就不行。
纳博科夫这类成熟的作家所写的,就别往理论、规矩上套,很多东西都是自然的。
那我们如何看?按照有的理论家所说的,就是所谓间离的效果,就是说作者故意跳出来说一句,就是所说的跳戏,作者故意跳戏:本来是在讲一个故事,这时候作者以作者的角度“人在遭受巨大不幸后往往如此”这并不是故事,而是一种画外音。“葬礼后,你......”这里和“你”对应的显然有个“我”,这个“我”就是作者,或者是画外的一个声音。
“你悲痛得摇摇晃晃,牙齿打战,泪水流得双眼模糊,帽子也掉在了地上。这时有人体贴亲切地安慰你,递给你掉了的帽子。......平时没怎么说过话。”这种情形是大家可以理解的,葬礼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好像拉近了,都想安慰你一下,实际上你可能跟他不认识。
一直到“平时没怎么说过话。”这里,是不是评论家所讲的“创造一种尖利的效果”呢?一种跳出来的画外音的效果?我不认为是这样。纳博科夫这种跳出来是很自然而然的。那大家就想“我在跳出来的时候怎么就跳戏?”“为什么他跳出来就是自然的?”这需要慢慢体会。
纳博科夫的这种腔调,每篇都不一样,但他的作品一读就知道是他的,这也是我们称呼纳博科夫是“语言大师”等等。他的江湖地位很高,可能达不到顶级,那也属于一流,属于大师级的,马尔克斯这个级别的,甚至他自己还瞧不起什么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这个老头也就是马马虎虎,他就这么狂。但不管怎么说,狂归狂,他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在作品中能读到的,并不是说谁给他封一个,然后反过来说他写的就好,这需要体会的,这个就没有办法用道理来说明。
“乡下大庄园很少使用的侧翼都有小房间,任何一间里,哪怕是最舒适的或小得极其可笑的房间里,都会有冷僻的角落。”这里还是和刚才一样。大家学语言的时候,语言出来的时候不要太计较它的语意,如果太计较,就会出现“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鹅先知”的问题,凭什么就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这个还好解释一点,人家说你这叫抬杠。有人可能是真的质疑,不叫抬杠。“凭什么你就是说这样的,我家怎么就没有小的可怜的房间,有什么冷僻的角落?”所以,生出来的语言,第一个不要计较语法、逻辑,越计较语言越不行,它不以形式来确定语言应有的样子。要计较这个的话文章没法写、诗没法写。
比如“恨别鸟惊心”,为什么叫“恨别鸟惊心”?有什么关系?“感时花溅泪”,怎么“感时花溅泪”?这花上有泪吗?这样的话句子永远都出不来。全是符合语法的、符合逻辑的、干巴巴的、严谨的数学式的东西,这个作品就什么味道都没有,味同嚼蜡,枯燥乏味。
所以你千万不要在语义层上折腾。学习中也很多:毛邓也好,很多都不是符合语法的,越细看越别扭,少了主谓宾。不要去注意,快速地读过去就很好。很多学生会质疑,语文老师也在穷于应付,完全没有必要替作者解围。语言就是这个样子的,它没有太多道理可讲,你得体会,它没有逻辑的。它的逻辑是什么?这要说起来叫罗格斯,他是最原始的逻辑,罗格斯这是它的秩序,你所说的逻辑,只是它很小的一部分,也是被抽干的一部分。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还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还是数理的逻辑,都是它最枯干的那一块,不是真正自然的那一块。就像小孩问“为什么有我?”父母讲“我们生的”,“那为什么有你们?”“爷爷奶奶生的。”“爷爷奶奶呢?”“老祖宗。”“老祖宗呢?”这么问下去最后就到猿猴,最后问到头就会发现没有答案,他这套就不能那么问。
用物理方式问,最后就问到物理的极限,超出极限再问,物理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了,就得求助于哲学,要么神学,再超出就是臆测。
我们的品读不同于大家习惯的解读,讲“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有什么伏笔,有什么线索......”不是这样的。
读到这里,字面上没有看到一点点的关于伤感、父亲失去儿子,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在快速的诵读中,可能你已经有一种阴沉的感觉,从很多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
“房子的这一侧和正房之间由一条回廊连接,回廊上此时积满了我们俄国北方常见的大堆大堆的雪。”这里又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此时积满了我们俄国北方常见的大堆大堆的雪。”是一种很快的暴雪,这暴雪是集成一大堆一大堆的。“正房只在夏天使用,眼下没必要启用它,所以不用生火。主人从彼得堡来,彼得堡来,在这里只住一两天,睡在厢房里。厢房里取暖很简单,把白瓷砖炉子生起来就行了。”
他用这些相对干巴的东西,掩盖、冲淡了这种伤感气氛,把前期的暗流涌动、悲伤,进一步冲淡了,让你觉得,好像前面只是自己的错觉。
这就是纳博科夫的魔法。“主人缩在屋角的绒布椅上,就像坐在医生的候诊室里一样。屋子在黑暗中晃晃悠悠地动,刚擦黑的天色一片幽蓝,透过窗玻璃上羽毛状的晶莹霜花闪了进来。贴身仆人叫伊万,魁梧健壮,不爱说话,新近剃了八字胡,现在的模样很像他故去的父亲,”这个时候男主老斯,你看不到,我说这里是藏起来了?,是对读者藏起来,但对作者没藏起来,这里是有显现的,但是没有显现在语言里面。
这种情况下,这个藏并不是说主观去藏,我说这个藏是方便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没显现。在这种没显现的时候,但是背景在,背景在就会造成男主,他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会注意到一些平常很不注意的东西。这个说法,人人都能理解。越是这个时候,越会把注意力投放在别处,而且还能看到很新鲜的东西,他发现伊万很像他的父亲,这时间已经过得很久了。实际上就也许在他的这个童年,是这个伊万的父亲在服侍。现在是伊万在服侍。这种这种情绪,很自然的就来了,这就是一种怀念、怀旧。这种情绪哪里来的?就是从恍惚之间,从伊万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这叫时间。用数字去定义时间,100年就是100年,相反,纳博科夫的文字造就了读者读着读着情绪越来越浓,你不知道在哪里,就是浓起来的,实际上每一句都是越来越浓的,这个不是造的,是自然展开的。呼吸就呈现在这里,跟我们很多人写的呼吸不一样。
我们很多人一旦写这类的文章,首先会主题先行。父亲失去了儿子,悲伤,悲伤必然回忆童年往事、回忆过去。这时候的情绪已经不对了,开始恨,恨不得很快的说,这个事那个事:“小时候带他玩、钓鱼、捉泥鳅,后来大了,陪他学自行车,然后摔断了腿,然后又发生很多事......”就是一番追忆,一把鼻涕一把泪,这时候文章的气变得很窄,说难听一点就开始唠叨,写的人自己很悲伤,但在别人看来有点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坏效果?
本该引起别人同情的,但感觉就是让人觉得烦。写童年三岁怎么样,七岁怎么样,或者上学了怎么样,学习成绩好,可是不行,死了。我这一把老骨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好惨啊......”这个作品进入的时候就让人觉的是套路。这是我们很多人写的类似的,为什么就不好?你别看点赞数,点赞数都好,那叫社交。算点赞数那马云肯定最多,随便写个东西出来,给我点赞,不点赞我自己赞,也有很好的数据出来。
“老斯抬起搁在膝上的一只手,缓缓地仔细观瞧。一滴烛油滴在两根手指之间。”这时候他想看一点什么东西,好像才看到蜡烛的光一样,因为这时候他很迟钝,非常的麻木,处于这种状况,人是晕的。“仔细观瞧,一滴烛油滴在两根手指之间,已经凝固在指间的薄褶上。他把手指叉开,那片小小的白色鳞片便裂开了。”看到后面会跟蛾子的鳞片有所呼应。
要是玩技巧搞呼应、伏笔、象征、隐喻......那作品是出不来这些东西的。你会很造作,乍看通过技巧,可以弄得很隐蔽,但是仍然掩盖不了那种造作,这就是没有办法跟纳博科夫比的地方。你可以不知道这个名片到底什么东西,具体为什么这么写,你不需要知道,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都是一样。我们大多数也很多作家,写篇文章进了教材多好,如果能平心静气的去品读它的话,或者按照六字诀的方式,随着你的提升就会发现其中有躁动。
有的文章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春来了,春姑娘来了......”也有很好的技巧,没有很俗,但是掩盖不住其中的一些做作的东西,这就是问题,差就差在这些地方,也没少读书。
这篇《圣诞节》暂且就读到这里,引导一下。
二、第一阶段优胜奖名单
非台、婉儿、红柳、过敏、莱莱、火八
三、小结
说一下六堂课的小结。本来准备了16堂课,第一部分6节。但时间有限,内部课也一直耽搁着,对他们很不公平,暂时先这六堂课消化掉。中间让大家做的实战作业量非常大,点评量也非常大,得感谢内部的这两位学员——寻香和芸芸,分担了一些点评的工作。
当然还要感谢理事会的组织和安排,聚集了这么多爱文学的小伙伴,这在当今社会来说也是很难得的,而且大家积极性很高,这个从阅读量、跟帖量都能看出来,都是创纪录了。2.6万的阅读量,700多个跟帖,这样的积极性非常好。包括今天七点之后还在加作业,这种都是非常难得的,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继续学习和交流。
通过18天的学习相互之间也建立了感情,以及交流的基础。以前相互不了解是在写哪一类、读哪一类、怎么个读法,相互之间好像没办法对话似的,通过这次的学习拉近了距离。
然后,关于奖励。没上榜的不代表差,我一个人不见得都能看得过来,两位点评的也比较好,比我预料的多,所以我后来就越来越放手了,本来还有点不放心。
另外,就是杂志。杂志按道理会在一个月内就能到,如果太久我会安排其他相应的书,比如《梵高传》,《谈美》等其他的书籍。不超过一个月,大家就等一等。
感谢大家信任,我希望大家可以再续前缘。有想到我课堂、道场里观摩的,可以向寻香申请,了解详细内容。
谢谢大家!小结就到这里。
感谢学员 02062 李予柒 根据语音课程整理文字。
🍑【课后习作】
本课无
🍑【延伸阅读】
请见《六堂课推荐的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