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比脸蛋更动人的是思想
-01-
众所周知,宋代历史上曾经有位红遍词坛的才女——李清照。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庭环境比较宽松。
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如男子,未嫁居父家,出嫁居夫家,这种活动范围还是会限制她们的受教育程度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里有位贤德的母亲,对女儿的教育或许影响会很大。
不幸的是,李清照母亲在生下她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当时当官的不能请假,父亲把李清照送给伯母照顾,后来娶了继母。对了,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
幸运的是,继母王氏也是深明大义的大家闺秀出身,虽然对李清照照顾有加,但始终差了点什么,弟弟在王氏面前争宠都会让她敏感不已。所以后来李清照词作中有很多伤感的成分,跟这样的经历是有关系的。
在李清照一岁时抓周时,她抓了毛笔涂个不停。四五岁时,王氏认为李清照应该学习“女孩子应该学的本领”了,在七夕节布置了“乞巧”仪式。王氏问李清照:“你想让织女姐姐教你做什么女工?”她说:“我想像哥哥那样读书写字。”
王氏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格非,李格非更加高兴,从此对于女儿读书这件事,他更加上心。
在这里,套用一句和我的小可爱室友聊烂的话:家庭幸福对一个人太重要了,尤其是对女生来说。
-02-
李清照之所以流芳百世,之所以被人们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词学成就,更重要的是,她拥有独立的思想,追求自我人格的提升。从这一点来看,她应该是现代女性的榜样。
《词论》的写作就体现了她不朽的追求。
公元1107年,结婚后不久的李清照、赵明诚家中变故,二人不得已屏居青州。在青州的日子,李清照与赵明诚,生活充实而有趣。“易安堂”和“归来堂”是他们日常生活活动场所,也是日后永恒的回忆。
期间,李清照陪同丈夫做了一系列的金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与此同时,她也没有丢下自己的爱好。当丈夫外出游览时,李清照独坐“归来堂”,从事自己喜爱的词学创作和理论著述。
这部被后人称为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的作品,写作缘起和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家晁补之有很大关系。
晁补之比李清照长12岁,不仅是李清照文学上的老师,也是李清照的忘年交。他在元祐年间写了一篇叫做《评本朝乐章》的词评。
由于晁补之在文学上受苏轼影响很大,所以他一方面针对人们对苏轼词学创作的争论,认为苏词横放杰出,是曲中不受音律所束缚的词作;另一方面,就是针对柳永词作有低俗倾向的争论,认为柳词中也有高雅不减唐人风采的一面。
晁补之认为,词还是要注重本色。
这次,赵明诚去泰山游览,李清照去拜访了晁补之。晁补之看到李清照如此好学,就把这篇旧作拿出来交流。
-03-
然而李清照读完后写出了青胜于蓝的《词论》,此时她还不足三十岁。
约千言的《词论》,言简意赅,评价了唐、五代词的发展状况及其得失,并且大致对五代、北宋词坛名家做了相应的点评。
她评价的那些人,不仅有前代的李煜等人,还包括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晏殊等人。
与此同时,从词与音律和谐的中心出发,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她认为词应该是健康的内容和和谐完美的形式的统一体。
她的观点当然有一定的局限,对一些词作者的批评也有失公允的地方,但是她提出的作词标准对于后代的创作,特别是婉约词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她自己也在实践着这样的理论。
不幸的是,这篇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文章一经问世就被轻视,守旧的宋代不允许一个妇人对前辈大家说三道四。
流传到今天的《词论》也没有那么完整,但是事实可以证明,后人还是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她的观点。
巾帼不让须眉,霸气侧漏。
-04-
至于她能做出“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这样的诗句,后来被安了个“讽刺士大夫”之名也不足为奇。
当然后人知道更多的是“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也只能寄情于诗词。
文学是人学,正是这些人性之光,赋予了文学以持久的生命力。
她最得意的作品当然还是词作了,后人尊称她为词中“女皇“。她的作品凭借高超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感染力,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引起国外读者的关注。
甚至,火星上的一座环形山也以”李清照“命名。比她美,比她出身高贵,比她好运的女子很多,但她就是独一无二的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