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二章间谍的控制与反控制
二十九年(辛巳、前340)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1]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将而御之。
[1]公孙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譬如人有心腹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攻占魏国。为什么呢?魏国东面是险厄山岭,建都于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以东的地利。它强盛时便向西侵入秦国,窘困时便向东收缩自保。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此时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公孙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也派公子为将军前来抵抗。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因攻魏师,大破之。
两军对垒,公孙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写道:“当年我与公子您交情很好,现在都成为两军大将,不忍心互相攻杀。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公子信以为真,便前来赴会。两方盟誓已毕,正饮酒时,公孙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这时才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秦国封赏给公孙鞅商於地方的十五个县。于是他号称为商君。
间谍的控制与反控制
从这一段来看商鞅应该是以魏国间谍的身份进入了秦国,否则也不会一进入秦国就会被秦王所接见。必然是魏国的间谍势力幕后运作的结果。而后秦国来发现商鞅是间谍时候,密而不返。反过来抓住商鞅的把柄,让商鞅为自己服务,不仅仅当用来当枪进行变法行动,可以说很多变法举措对于商鞅而言都是没有任何利益可以,而商鞅照样做了。因为他原本就是魏国间谍,本来就不打算在秦国长期滞留。而最后被秦国俘虏魏国太子的方式作为投名状,彻底导向秦国这边。
可以说秦国国王的对于能够将间谍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不但能够使用本国间谍,还能利用外国间谍为自己服务。从而里应外合超水平发挥搞定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