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见柒间美文佳作云颠泠风

不评论、不回复、不发言:你的寂静无声,或许正在毁了你

2019-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栗拾三

生活中总有人是这样,读完一篇喜欢的文章,会一条一条看完所有的评论和回复,然后不留一个字的离开。

不是没有话讲,而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习惯了把所有的情绪装在心里,因为TA知道,“说再多,也没什么用”。

1

成年人的寂静无声,多半和成熟无关

小时候摔倒了,总会先抬头看看四周,要是有大人在,就大哭一场,要是没人,就静静地爬起来。

大了之后摔倒了,常常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受伤,然后再看看周围。要是有人,就赶紧爬起来,像个没事人一样走开。

要是没人,就坐起来,小声地哭一会。

你觉得这是成熟吗?

或许没有几个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成熟,只是大了后才发现,原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身边已然全是需要自己的人了,能依靠,真的太少。

那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哭一会,然后站起来,笑着面对所有人。

年轻人的崩溃总是轰轰烈烈的,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失败的字眼,大不了就是重头再来。

可成年人的崩溃,常常是寂静无声的,因为说再多也没什么用,路就在那,你摔再多的跟头,还是要往前走。

2

当你选择沉默,沉默也就找到了你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人说,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或在内心挣扎,或在脸上写满愤怒,然而结局终究是平庸和顺从。

这样的现实或许会让人难以接受,但至少对于我来说,多半就是这样的写照。

沉默,其实并不像小时候课本里讲的那样,有多少金子,闪闪发光。

而是很多年后,你慢慢地被磨平了棱角,接受了现实,发现在那里跟陌生的人说再多,还不如好好工作来的现实。

王小波曾说: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或许在一开始,我们都有着发声的潜质和意愿,只是生活的久了,明白了一些道理,遇见了一些有趣的人或事。

在潜意识里已经开始觉得,原来自己无足轻重。

如果可能的话,挣一些钱、发一些声那就更好,假如不能,活在当下,也是富足。

成年人的沉默,其实在很多场合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你开始变得不愿意开口的时候。

不开口的习惯就已经有了。

很多人都会在私底下和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可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

顺从生活,或者说小富即安,不仅慢慢闭上了我们的嘴,也闭上了我们的心。

3

如果沉默给不了你想要的结局

前几天,“如果时间倒回十年”的话题,登上了微博话题榜。

留言里有这样几条热门评论:

“我肯定会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

“那时候没有认真背单词,我现在真的很后悔。”

这是一个把很多正在与自己的时代渐行渐远的人拉回来的话题,但所有的悔不当初其实都在说着一个类似的事情:

如果当初自己可以更努力,或许现在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可问题是,如果只是一个假设,而且即便我们真的回去,你做的,不一定有当初那么好。

尼采曾说:“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这正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点点给自己制造遗憾的过程,我们预见不了未来,也就不可能真的把当下过得很好。

那些所谓的成功,不过是积攒了比大部分人更多的遗憾罢了。

只不过,有些人把遗憾变成了经历,让自己的每一次发言都掷地有声。

而多数人把遗憾当成了回忆,活在当下,却死在过去。

所以常有人会这样想:

“我只是还没有等到机会,等有一天成功了,再说吧。”

这样的沉默,不过是放不下过去,又接受不了现在的一种自我逃避。

而这,或许给不了你想要的结局。

这让我想起《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里的一句话:

傍晚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所谓的沉默是金,并不是成熟的表现,而是给一些狂妄自大的人,一个合情地告诫。

它其实并不适用于成年人的生活,因为你越是沉默,就越可能习惯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

与其看着别人说的话,一次次感叹无能为力,倒不如试着让自己走出去,说出自己的话,接受别人的批评。

当你不再沉默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招手。

4

不再沉默,是我们都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双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其实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好与不好都不是外界能够评判的,所有好与坏的标准,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决定。

与其沉默地等待,不如在当下就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人。

适当地发声,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不沉默,是心态上的年轻

我们常常会在年少的时候,被冠以“愤青”的头衔,看不惯的太多,什么事都想管一管。

那时候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恨不得全世界都能听到自己的意见。

可越是长大,反倒越不愿意去说些什么,在生活的打磨下,一次次缩小自己的心愿,又一次次习惯了忍受平凡。

或许因为年龄,我们经历了太多也就不像小时候那么热血和单纯了,但可悲的事,年龄渐长的同时,心态老的更快。

当然,我们都不能阻止时间,衰老本就是一条匀速向前的单行线。

但你仍可以让心态保持年轻,即使再过多少年,你看到的都会是最美的风景。

不沉默,保持一颗积极善良的心,为我们坚守的信仰发声,你会比同龄的大多数都显得年轻。

而这比再贵的化妆品都来的有效。

不沉默,是遇见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觉得,我虽然不说,但我看的多,想的多也是一样的。

这其实是变相的自我封闭,所有的想法都只是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纠正,也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所谓的成长,单纯得靠想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只有说出来,让别人听到,接受更多的质疑和反对,才能在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过程中,快速的提高。

毕竟,我们都有让自己一直钻牛角尖的权利,可真正看清自己,往往是要有些反驳自己的勇气的。

不沉默,也就能更快的发现自己的问题,相互交流和学习,永远要比一个人空想来的有效和迅捷。

不沉默,是一种主动出击

去年,阿里曾用年薪40万,公开招60岁以上老人,广场舞KOL(意见领袖)、社区委员会成员优先。

当时有一份简历,让很多年轻人都显得不那么淡定。

83岁的李路阿姨,毕业于清华大学,思维敏捷,言简意赅,她还是十几个群的KOL(意见领袖),经常组织线下活动。

现实的情况是,多数人还在沉默地等机会,少数人已经活出了无限的可能。

不沉默,就是时刻保持着思考,主动出击去修复我们自己内心这个系统里,因为长时间使用出现的bug。

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与时俱进的思维,更需要时常有一些符合当下环境的发声。

或许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寂静无声才是毁了我们的罪魁祸首。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