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没有用”的心理学
看《奇葩大会》,听李松蔚老师讲了他工作的故事,他是一名大学心理学讲师,一名心理医生,而他的观点是心理学是“没有用”的学问。

我没学过心理学,也没看过心理学的书,只是刚好经历的一些事及自己慢慢体会,竟也不知天高地厚的得出同样的结论,心理学真的“没啥用”。
十年前,我一个人来到武汉,这个一无所知的城市,老熟人很少。工作是我自己找的,也认识了我的老公。几年前,在考虑步入婚姻的时候,不是没有恐惧,不是没有焦虑,不是没有怀疑,当时的我是痛苦的,我害怕!我害怕选错了人,选错了人生的路,而家人不在身边,也完全尊重我的意见,我在拥有了意志自由行动自由后,却退缩了。
选择留下来还是选择离开,包括工作,更主要是婚姻。这让我焦虑,痛苦不堪。我用遍了我理工科的方法,我试图制作一张表格,分析婚姻(这个男人)的各个因素,再去打分评价;我用SWOT法去衡量;我甚至想用公式去计算。可我还是不会选。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去看心理医生。
好在武汉的心理咨询全国都有名气 ,我在网上查阅资料后,决定选择两家心理咨询机构,一家是合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医院,另一家是三甲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我是真的冲着寻找答案去的。正如松蔚老师所讲,大多数去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想得到明确的答案,医生,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松蔚老师说了,心理医生也很难,因为他真的无法告诉你该-怎-么-做,往往就成了“最没用”的心理学。
合资机构中接待我的心理医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医生,在我看来这个年纪的医生是很年轻的。她讲了些什么我根本没记住,总之,觉得水平太一般,讲的很狗屎。三甲医院的医生是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医生,讲的我也没记住,只是选择性的记住了一个词,“应该合适”。
看完心理医生,总结出来一条,心理医生水平太一般,根本得不到我要的答案。
得不到答案,问题还是要解决。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我只想要追随内心,不被外在事物所干扰,我想按照我的心去做选择,困难的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心。
回家继续琢磨与两个心理医生的沟通,我慢慢体会两位医生的话,哪句话让我不屑一顾,哪句话让我嗤之以鼻,哪句话让我觉得是狗屎,哪句话又点亮了我,哪句话让我觉得看到了希望。我发现,在听别人意见的时候,我是有主动判断的,主观选择性的,我带有感情色彩的去听。
而这个感情色彩,不就是我的心吗?
很快,我找到了答案。这之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害怕迷茫,害怕找不到心的方向,当我知道了自己的心,一切困难都不再困难,只要坚定的往前走,就好。

第二次尝试是在我儿子身上。
有一次儿子感冒了,病好了的第二天没有去幼儿园,选择在家观察一天,白天一天活蹦乱跳,确认感冒好了。刚好放学后的时间有一堂绘画课,我想带孩子去上。于是和他讲了一些去上课的好处,然后征求他的意见,去上还是不上?儿子第一反应是去!而接下来换衣服,拿书包的过程都是慢吞吞,我有点着急,催了他几次,还是磨磨蹭蹭,我就问他,你到底去不去?他回答我不想去。我说那好啊,就不去了,请假就好了。他又立刻变脸,哭了起来。我说:“妈妈尊重你的意见,去不去你自己决定就好,不哭不哭,再想想看,去还是不去,快到时间了,要尽快决定。” 被我一催,哭的更厉害了,这次边哭边喊,我不知道自己想不想去。
我想要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就说,我们来玩个游戏,抛硬币的游戏,抛到数字1的这面就是去,反面就是不去。孩子见到有玩的,慢慢不哭了。我先抛了两次做了示范,轮到他来,抛完硬币马上趴到地上去看,我站的远,还没走近,他就哭起来了。我问怎么了?他说是数字1。
我差点笑场了,原来儿子这么不想去画画,心理已经知道了答案。我说你看到正面就哭了起来,就说明你心里是不想去的呀,小小硬币的正反面不是关键,这让妈妈知道了你的心,你自己也应该知道了吧?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儿子有点爱哭,也有点害怕自己选择不上课让妈妈失望或生气,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在教育孩子遵循内心的道路上,看来我要加油了。

很多时候,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摇摆不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心。
心理医生代替不了你的心,无法替你做决定,只能通过引导的方法,帮你找到内心的真实想法。
生活的五味陈杂,只有自己品尝;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最清楚。路在脚下,身随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