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教育简友广场

喜欢接话的孩子

2022-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辛航

有位朋友在群里咨询,我家小宝一周接了老师三个投诉,有些晕,求解:

“第一个投诉:老师的题:请针对小学生可不可以用手机这个话题提出观点并说明理由。

小宝回答:我的观点是:可以用自己的手机,理由是:手机会用来做题,看书,写作文,偶尔还可以打游戏。打游戏又没有犯法,所以可以用,应该用,不然也会偷着用。

第二个投诉:

老师在教学生造句:如果有神笔马良的笔,你要用来干什么?

老师举例:如果我有一支神笔马良的笔我要给我们教室外面的树画上一个太阳,让他在冬天里也沐浴着阳光。

小宝顶嘴:那夏天就是两个太阳,热死他。

第三个投诉:

老师课堂自习:同学们,延时课不要离开座位着急去交作业本,下课了再去交。

小宝顶嘴:我们没有离开座位,作业本是传过去的。

老师:我让你们保持自习时间的安静。

小宝顶嘴:我们又没有说话。

我问小宝,为啥要和老师顶嘴,小宝说:“老师说话有漏洞,反应太快没忍住。”

然后,我被老师批了,老师让我回来批娃,不知道该不该批啊,我个人不是特别想批,又觉得还是应该批批。


以下是我给这位妈妈的回答:

老师这三个投诉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纪律问题,关于孩子的想法和反应速度这个不存在问题,每个大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天马行空的孩子,所以想法是不需要批评的。

中国的教育就是老师讲孩子听,让你回答你再回答,这种方式有好有坏,这里不分析了,无论好坏,我们都在中国生活,需要适应这种教育,国外的孩子很多都是经常在户外自由交流的,课堂也很自由,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好有坏。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外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丰富,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中国的小孩更擅长逻辑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更好管理,但是想法和做法都会受到约束。

说回来,这位宝妈的感受我们都能理解,肯定不能批评孩子的想法,如果批评孩子的纪律又怕会限制孩子的想法。那么你就有两条路可走,这需要自己选择,一个是肯定想法、强调纪律,我个人会选择这样做,因为孩子离不开这个学校,即使家长不去强调,最终也会变成懂规矩的人;第二个是不批评孩子的不规矩行为,那么就做好心理准备,老师继续找你麻烦,其实这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你能承受老师的指责,这样可以保持孩子的想象力时间长一些,随着孩子长大,慢慢他就会懒得接嘴了,就怕家长挺不住。

这个孩子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是一流的,家长非常幸运,碰到社恐和寡语的孩子会更难办。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喜欢和别人唱反调或者喜欢找别人说话的漏洞,一直下去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交,如果孩子只是正常的反应,有肯定、有否定、有观点,那就没有问题,这个家长可以自己判断。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爱接话的孩子的优缺点。

优点首先,爱接话的孩子一般都是能够认真听别人说话的孩子,放在课堂上自然就是比较认真听课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如果不认真听讲根本没有接话内容。从这个切入点也是家长可以积极表扬和鼓励的地方。

其次,说明孩子爱动脑子、爱思考,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反应能力够快,不但认真听讲了,还能及时思考、及时反馈。因此家长不要因为老师的评价,就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的优点全面否定,这样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慢慢的怀疑自己和否定自我。

当然爱接话也有缺点,首先就是爱接话的孩子往往缺乏耐心和稳定性,可能他只看到或者听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就马上站出来表达,因此家长要提醒孩子多听多想再发言,让孩子慢慢的静下心来学习。

其次是接话的孩子往往过分的关注自我。急于接话就是急于表达自己,急于发表自己已知的见解,甚至是急于在同学们面前吸引目光。关注自我本身也没有问题,很多孩子甚至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老师让同学们回答问题,孩子抢着回答算不算接话,不算,老师让孩子自由发表意见,孩子抢着回答算不算接话,也不算,只有在老师正在进行的讲课或者别人正在说话时被打断,才算是接话。

那么接话本身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小孩子不懂没关系,幼儿园的小朋友会不会回答都能把手举高高呢,但是家长要教育孩子,我们在听别人讲述事情的时候不仅要听清楚还要听完整,有问题可以表达吗?当然可以,把自己不懂或者有疑问或者觉得不对的地方记下来,老师提问或者讲完课集中进行询问,也许前面出现的问题后面很快后面就会得到回答。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是我的孩子接话,我会先肯定想法,后强调纪律的原因。

最后一点就是我提到的,孩子的接话是真的有疑问、真的有不同想法还是就是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喜欢找别人说话的漏洞,如果是前者,没有问题,不用进行刻意的管理,如果是后者,长期下去会给孩子的社交带来很大障碍,别的小朋友不会愿意跟一个总在给自己找茬的人在一起的。

如果孩子有类似行为,家长也不要随便下定义,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能够被说服、是否爱强词夺理、是否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等等,有求知欲是大好事,但是别让孩子的求知欲变成生活中的绊脚石,这就需要家长发挥教育作用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