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的故事》:46位名家的胡同故事,带你了解真正的北京

2020-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司马忆月

01

什么能代表真正的北京呢?

很多年来,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

是故宫?颐和园?还是长城?我觉得都不是。

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不是因为它的“大”,恰恰是因为它的“细微之处”。

北京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金碧辉煌的宫殿、绵延万里的长城,而是因为热心的北京大爷大妈,因为那口地道的京城韵味,因为北京人自带的幽默感。

北京的文化,都是化在骨子里的。比如,胡同。

02

老北京人常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历经岁月洗礼,每一条胡同背后都有一段尘封的历史,值得好好品味。

我一直都很迷恋北京的胡同,这种喜欢,没有缘由,似乎也没什么动机,仅仅是看到就喜欢罢了。

北京有名的景点很多,但我偏偏不喜欢那些人流汹涌的景点,觉得太吵、太喧哗。我只喜欢那些少有游人经过的街道,在安静的胡同里,慢慢地走,感受历史长河的流动、岁月穿梭。

那胡同里的门,必然是红漆大门,门口可能还趴着一对石狮子,倾斜的屋檐上雕刻着各种花纹,时不时,还有几个鸽子在天空中飞过,伴随着鸽子的叫声,胡同里的安静被打破,却又衬得胡同更加安详,如一个久经风霜的大爷,在路边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去去。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了。

胡同,因为历史悠久,在我看来总是包含着某种神秘,它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历史的缩影和承载。

在胡同里行走,也许你会发现汉代的一片瓦,唐代的一块砖,或者明清的花纹样式。

胡同里走出的,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嬉笑的儿童,或者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

无法预期,在胡同里,你会遇到什么。

很多人写过胡同,印象最深刻的,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他们用自己的笔,带我们了解了真正的胡同,和胡同里生活的人,鲜活而生动。

各种机缘巧合下,又读到了一本《胡同的故事》,这本散文集很有意思,是冰心、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舒乙、毕淑敏等四十余位著名作家对自己的胡同生活的记录,每人一篇,各有千秋。

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数十年,有些则只是于胡同中短暂居住。由于居住时间长短及在不同地区的居住经历等原因,他们对胡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情,每篇文章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北京的胡同生活。

看书的封面和每篇的索引,这印刷的方式,简直就像是用印章给印上去的,隐隐有点穿越感呢。

03

提到胡同,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大杂院,是居住人员的杂乱、公共设施的落后,总之都是负面词汇。

其实,真正的胡同的故事,远比这些精彩。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的,宽度一般不过九米。它们串起来,就像一块豆腐,方方正正,不歪不斜。胡同里的建筑基本都是四合院,胡同+四合院,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最有特色的建筑组合。

《胡同的故事》里,虽然每一篇都短小精悍,但是组合起来,却构成了一副胡同文化地图。

首先,你会见识到北京胡同各式各样的名字。

北京的胡同起名字没什么太严格规范,有些似乎就是看当时人们的心情,“想叫啥叫啥”,随意的让人想笑。

像大栅栏胡同、水井胡同、三里河、银锭桥胡同这些都是还算正常的,有些名字就是各种奇奇怪怪,比如“百花深处”“耳朵眼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尾巴后坑胡同”等,看的人一脸懵,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挺接地气的。

而这些胡同的名字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据说有些胡同名字不够雅观,后来还改名了,感觉仅仅读这些名字,就充满了无穷的欢乐。

其次,胡同名字很可爱,胡同里的人更可爱。

在《胡同的故事》里,胡同里的人,虽然说住的很近,但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对人“热情”。

对此,我的理解是,天子脚下的北京人,骨子里是骄傲的,所以并不愿意一味“讨好”别人,和别人套近乎。但是呢,他们骨子里又有一种天然的助人为乐精神,所以如果有人真的遇到困难了,也愿意伸手去帮一把。

记得以前工作时有一个同事恰好是北京人,有一次部门加班,同事们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我和他在办公室给客户打回访电话。

因为任务着急,偏偏遇到了几个说话很不客气的顾客,我又着急又委屈,最后忍不住趴在办公桌上哭了。

这位北京同事当时正好坐我后面,问了我大概情况后,说,我这边忙完了,我帮你打吧,这样快一点。

而在此之前,我和这位同事只能算是见面打个招呼的交情。

在过去了很多年后,我依然记得,这位同事伸出的援助之手,如何拯救了濒临崩溃的我。

在《胡同的故事》中,也不乏这样的故事,如冬日的暖阳,温暖了人生的某个片段。

再者,从胡同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时代变迁的影子。

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胡同,也总是感叹胡同的不断消失,心里充满无尽的失落。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但是大部分胡同,可能都逃脱不了“消失”的命运。

关于现代化建设和保护文化之间的争论,可能永远没有尽头。·我心里也大概明白,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的,不能总是原地踏步,但是看着那些带着历史痕迹的建筑被取代,心里总免不了伤感,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胡同的保护和在现代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4

如果失去了胡同,什么还能代表北京呢?

像那些著名的景点,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也有同款。只有胡同,是不可复制的孤品。

胡同的建筑特色是不可复制的,胡同里衍生出的四合院文化也是无法复制的。胡同里藏龙卧虎,居住着形形色色的人,胡同也如同一份养料,滋润着其中的人。让人舍不得离开,离开了又忍不住想念。

Tank曾经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名字叫《如果我变成回忆》,如果最后胡同只能成为照片里的回忆,无法触摸,也无法体验,光是想想就让人难受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