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修身做减法
人快到五十时的心态、思维,与此前确实不同。最主要的差别,是少年意气,天下我有;青年时期,锐意进取,不怕失败。前者是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后者是时间充裕,大不了从头再来。而真正从头再来的悲壮,却是刘欢歌中所演绎的中年下岗工人,没有英雄豪气,只有末路再战的不得以、不甘心、不确定。因为人到中年,已经输不起,从时间、责任、所得上都输不起。所以少年修身修的是志向、胸怀和气魄,青年是扩张生命的宽度广度,是热血沸腾、张扬肆意;中年修身是要质量,要做的是减法,汰去浮华,沉淀与凝练。
如何着手?寡欲、寡过、寡言、寡尤、寡悔。
少年人拍脑袋,青年人拍胸脯,中年人大多拍着自己的肚腩。人到中年首先要寡欲,毕竟人能占有的财富、权势和美色都是有限的,毕竟我们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而富贵权势引起的消化不良症比比皆是。反倒是那些真正在意的事情,那些有所必为的选择,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凸显,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急迫,而且大多简单明确。“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回顾历史,那些令人浩叹的蠢人蠢事,基本上是由于贪婪,欲望淹没了理智,蒙蔽了双眼,昏聩了言行。寡欲则可清心,智商就会占领高地。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有了谋求顾忌,那就累了。无欲则刚,无求则乐,少一分私心,就多一分自由快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做减法。所以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寡过有一个模范,就是“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蘧伯玉。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本,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本钱,而一个人的缺点,是我们的限制条件,是对自我的束缚。培养并发扬长处,是增厚根本;寡过,则是放大价值。人到中年,个人已经积累了修齐治平的体系,这是一个从个人能力到社会价值的放大机制,在源头上的自我每有一项自我突破,都可以取得几何级数的效果。所以,正视自己多年的缺点,把它寡去,效率是很高的。而如果不调整,则不仅无法进取,而且是致败之源。“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这也是不负众望的勉励之意。
刚工作时,老师嘱咐我:“少说话。”当年年少不懂沉默是金,如今人到中年才知道话多也是病啊!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夫子夸奖冉雍“仁而不佞”。
君子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乃事功,不是用来传播的知识。君子对人的带动和改变,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带动。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行动即语言。而寡言还是为了寡尤和寡悔,这是处事的谨慎原则。
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成熟的人看事情更为客观,主要是了解到即使自己很确认是有道理的、是事实、是必然,但是生活中还有别的理所当然。所以,积极的增加见闻,但是要知道自己的见知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谨慎的表达观点和采取行动,这样别人对我们的抱怨就少,自己也很少会后悔。对于已经取得的,就持续的积累,减少损耗。看起来是在做减法,其实是立于不败之地,稳健的做加法。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也是阙疑、阙殆之意。君子慎独,不是“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做坏事”,而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绝四之意,要减损主观私意,回归正道,自然寡尤、寡悔。
做到寡欲、寡过、寡尤、寡悔,中年的生命也会绽放光芒,只不过是温润和光,“湛兮,似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