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

关系不平等,道德是奢谈

2017-05-03  本文已影响14人  张永胜_永往直前
某些时候,讲道德可能和童话差不多

儒家一直很提倡道德,仁是其核心,已经超越了个人层面,被赋予了政治的意义,实行仁政,提倡以德服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治国理念,为什么“累累如丧家之犬”?是因为君王明白它这一套实际上行不通。然后后世又极为尊崇,原因又在于道德实际上变成了帝王之术——形象工程,与初心已背道而驰。

内在原因不难理解,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存在内在的矛盾。一方面以严格的礼法约束等级,另一方面倡导平等爱人,没法落地执行,造就了一大批伪君子,如东林党人。金庸先生善于描摹那些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名门正派,如君子剑岳不群,相比较而言,反而明教等邪教更有情有义,我想这也是某种折射。

追根溯源,道德就是自爱心加同理心:

明白什么对自己最可贵,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良知和底线在哪里,需要什么,热爱什么,拒斥什么,并且将这一切以同理心对等地延伸和投射于他人,象尊重自己的自爱之心那样尊重他人的自爱之心,彼此共鸣。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承认人的自私性,认为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被爱的人。这与儒家的道德出发点不同,可能更接近于人性——自利,道德可以使一个理性人的自利选择。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好自己的小事儿,潜移默化之功,就能让社会真正进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