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VS惩罚教育,到底哪个好?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哪个好?
文尊教育马老师认为哪个都好,哪个都不好,这个命题本身就存在很多命题。但马老师却很认同题主后面的备注:一昧快乐教育不现实,一昧疼痛也是毁孩子童年。

“惩戒”,只是一种手段
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有一个工具经常在学堂或家族的祠堂中出现,这个工具就是戒尺,马老师还曾经在几年前亲眼见到过在教室里依旧摆放的戒尺。戒尺是古代私塾先生在课室里对学生实行体罚的工具。当学生犯错误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先生为什么不直接上手打?还要用戒尺?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错误做出不同程度的惩罚?
这是因为戒尺本身并不是打人的工具,而是被先生用幼时训诫、警醒学生,避免后期犯类似的错误。很多的名人在幼时都曾经受过戒尺的警醒,也曾在很多文章中出现过相应的场景,比如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等。只是后来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私塾逐渐消失,戒尺才慢慢在教室里消失了。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
魏巍在上课时做小动作,蔡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他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蔡老师也笑了。
打,不是目的,通过“戒尺”时时提醒学生,要知规矩,不逾限才是其真正的作用。正如《吕氏春秋》中所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

关于赏识教育
多年前,有一种时兴的教育方式叫做“赏识教育”,还有一种教育观念叫做“无条件的接纳”,但就在整体应用的环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一件或者两件事,在教育过程中,不存在“非黑即白”的选项,而是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行为背后的动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这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昧地称赞或接纳,只能让人迷茫,教师不知道自己面对学生犯下的大错误,不知如何去接纳或者称赞,同样学生对于自己犯的错也不会有明显的认知,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惩戒,有可能下次会犯同样的错误,而且错误会越来越严重。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身教
家长和老师经常头疼孩子的不听话,叛逆等等,但我们要明白:孩子很相信他们自己所看到的的。当我们言行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会很明确的分辨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言教不如身教”。
当孩子发现自己崇拜或者信任的父母(老师)说的和做的相悖,只是要求孩子而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就会对父母(老师)所说的话产生严重的质疑,接着就是全盘否定。
这个是要引起我们每一位家长(老师)警醒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地方。
只有我们言行一致,才能教出言行一致的孩子。

结束语
一昧地谈惩罚教育或是快乐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产生积极地效果,才有意义。
即便是惩罚教育,如果因此而让孩子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孩子也会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感受到快乐;
即便是快乐教育,让孩子始终处于快乐的氛围,但是对错误没有清醒地认知,小错也会攒成大错,那是面临的惩罚,将是难以接受的。
正如著名的钢琴家郎朗,在小时候因不愿练琴而接受惩罚教育的时候,会想到后来会有如此成就么?同样,当现在郎朗享受快乐的时候,回首当年小时候所接受的惩罚教育,他又会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