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2·4|完美人生

2022-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孔子晚年的时候,至少是在他七十岁以后,面对他的弟子,或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总结。

“有”通“又”,作副词用,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是古文中的常用用法。“志于学”的“学”是指西周的礼仪制度。“立”不是成家立业的意思,而是说完全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说是人格成熟并确立,在这里是指立志于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不惑”是指已经掌握了为人为事的道理,对人、对事都看得很明白,不再迷惑。“天命”是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是指对那些于自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是遵从的意思。“逾”,越过、超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立志于学习西周的礼仪制度;到三十岁的时候,我的思想便已经确立起来了;到四十岁的时候,内心已经很平静,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有些事是由天命决定的,而不是由人决定的,不可强求;六十岁的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有些不合适的话,也不觉得不顺了;七十岁的时候,便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达到自由的境界。

对于这样一个一生总结,《论语》的编辑者似乎应当把它放在《论语》的最后。这既是孔子一生的总结,又是《论语》这部书的总结。然而,孔子的弟子们却把它编在了《论语》的第二篇即《为政》篇。

“学”而“为政”,正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之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很好地说明了这两者的关系。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卜商说的,并不是孔子。

当然,孔子和《论语》教导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从政,当好一个官员,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是最基本的“人道”。因此,不管是为学、为政、经商也好,还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也好,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总结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人生范本。

一个人的人生应当这样度过:十来岁开始学习知识,并逐步学习和确定人生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学会并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三十岁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确立,家庭、事业基本稳定;四十岁以后,人间世的一些事情该明白的应该都明白了,一些道理该懂的应该都懂了,遇到问题不再有迷惑而不知怎么办;五十岁以后,年过半百,人生过大半,半生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明白了人的命运其实都是上天赋予的,不管是贫穷还富有,低贱还是高贵,困顿还是通达,只要我们遵循天命即可,大可不必为这些而苦恼;六十岁以后,不管你说什么,我都明白你的心思,不管你说的是否符合我的心思,我都不再和你争辩,也不再坚持;七十岁以后,人生便进入自由境界了,还有什么能让我生气或者郁闷的问题吗?这个自由,便是现在哲学上说的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是真正的彻底的思想解放和自由。

总之,四十岁之前,人生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总是要努力的。特别是年轻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正是学习知识、创业的大好时机。只有知识增加、本领增强,才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再有烦恼。孔子也说:“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辈或后代会超过前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现实总是很骨感,任何事情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人生之路也不都是那么完美。三十岁之前,“三观”不立,事业、家庭无成的大有人在。如果四十、五十岁如果还默默无闻,那“斯亦不足畏也已”。特别是如果“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这样了。

孔子的一生,成为中国两千年来士人君子的人生范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