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写作》:两多四标准,写作的通用套路
现在的社会离不开文字。
不论普通交流,或者协同工作,哪哪都需要用到写作能力。别说你不会,打开微信看下自己发出过的信息,那也是一种写作。
写作力可以习得,可以提高。刘主编通过《高效写作:培养终身受用的写作力》这本书,清晰明了地提供了适合练习的方法。
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个训练计划。
每一周每一天应该练习什么、怎么练,都一一布置了写作作业。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写作提升训练,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两多四标准”。即多读、多练,以及语言文字、内容逻辑、整体布局、感情融入四个标准。
多读
读的内容包括了一切文字资料,以及经历的现实生活和自我的幻想。读你所能读的所有,不局限于文字。
写作是一种输出,如果没有相应的输入,平衡就会被打破。失衡的系统,就算其他条件再厉害,也逃不过江郎才尽的命。
多读,可以扩展词汇量、丰富知识库,更是可以从“读”这个渠道,去获取其他优秀的叙述方式、学习掌控文章节奏,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阅读有两种方式,浅阅读和深阅读。
浅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抓住主要信息,一如我们每天都在刷的微信头条等。
而深阅读,则可以深入拆分学习写作的细节、技巧,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到更丰富的养分。这就像是语文课堂上的阅读理解了。
多练
眼看手不动,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就算理论再丰富,那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书中要求的第二点,便是要多练习。
要怎么练呢?
记下每一次的灵光一闪;写下每一篇读后感、观后感。不论脑海中浮现的想法或念头是什么,都立即将它文字化。等有空闲的时候,再将文字拿出来打磨完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人的短时记忆大概在4-16小时之间。如果我们霎那间产生的念头和想法都没落在纸上,不需要多久便会被遗忘殆尽。
所以,练习很重要。
练习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什么写,写给谁看,对方能获得什么。下笔时要用什么文体风格,什么叙事方式。先从总体上去把握住文章内容。
再依次寻找出数据、事例、金句等材料,丰富内容,支撑观点。而这些材料,便是从多读中积累而来。
标准一:语言文字
整篇文章完成后,需要按照标准进行修改检查。修改第一步,关注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就好比建房子的砖瓦玻璃、钢筋水泥。要修建一栋房子,基础的材料是关键。如果材料是劣质品,那么成品也必然是劣质品。
这一部分的练习方向,其实读书时便学习过了,笼统归纳起来就是语文课上教的那些。
首先,是词汇的精准使用,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内心所想。书里给出了三个练习方法,分别是广泛阅读,积累词汇;进行词汇爆破练习;养成推敲习惯。
这三个方法从多读到多练,兼具了练习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是病句的查补修改。病句类型大体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含混不清、逻辑错误等类型。除了采用缩句法来查找病句外,我们还可以依靠语感来发现问题所在。
标准二:内容逻辑
修改第二步,理顺内容逻辑。
文中采用的材料是否合适,有无勉强?比喻、类比等修辞是否恰当?
理顺了语言文字这一部分细节后,可以将目光放在更大一圈的层面上——内容与逻辑。
建房子的材料准备妥当了,那该怎么建,要建多高,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底。内容逻辑便是一栋房子的架子。
是常规的四方大楼,还是奇特的五角六角楼?是直上直下的直筒楼,还是圆弧状的鸟巢体育馆?这些都在房子的架子里。
文章的逻辑便是文章的大框架,是总分结构、递进结构,还是并列结构,从框架中便可以看出来。逻辑让文章显得更加整洁有序、清晰明白。
写作主要是解决问题,或者是提供有用的知识信息。但这些作用都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读者看得懂你说的内容。
如果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文中的内容逻辑,又怎么能说到别人明白?
标准三:整体布局
修改第三步,调整整体布局。
房子建好了,便应该调整装饰,让每一处都恰到好处。
文章的整体布局,包含了写作目的、框架、节奏等。
首先,是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要贯穿全文,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个目的来表述的。同时包含过多目的,就像一个人同时骑着多匹马。如果其中有一匹突然转了方向,那人只会从马上摔下来。
其次,是文章框架。
文章框架可分为结构化框架和砖瓦式框架两种。
结构化框架涵盖并列结构、金字塔结构、剥洋葱结构等,适用于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职场写作等;砖瓦式框架式一层层铺设叙述,适用于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
最后是文章节奏。节奏包含了文章内容安排的快慢、起伏、详略等设计。通过调节节奏,可以使文章更具韵律。
标准四:感情融入
修改第四步,融入感情。
这一标准是最难达到,也是要求最高的。
“感情是文章中最高级的形式。”
一篇文章体现的感情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单一感情,全文只是体现一种情感,通过各种技巧反复强调加深,直至结尾再回归情绪主线。
另一种是多元感情,一篇文章中出现多种情绪,将读者的情绪带动着起起伏伏,直至终点。
两种各有各的优劣,但目标是相同的,便是引起读者的共情,让读者更能接受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写作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现在的各种培训课程,最多也只能提供个偷懒的技巧,或者是前人总结出的经验。但要真的掌握他们教的内容,练习还是少不了的。
不练,除了对自己的假努力沾沾自喜外,和之前并没有太多区别。
多读、多练、多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