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中国哲学简史》(八)
读《简史》第十五、十六章。
第十五章叫“儒家的形而上学”,顾名思义,本章所谈的就是儒家的形而上学思想,它包含在了儒家的“易传”和《中庸》两本经典中。
【读书笔记】读《中国哲学简史》(八)首先,谈了“易传”中的形而上学思想。这套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万物有一共同的“道”。冯先生说,这个“道”就是万物生成的依据。
第二,各类事物各有自身的“道”。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易经》中的主要内容,《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释辞就是各类事物的“道”。《易经》认为,做任何事情,遵从相应的卦爻辞指示,就正确,否则就是错误。
第三,万物也有自己的“道”。“易传”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接着,阐述了《中庸》的思想。
第一,讲了“中”的含义。冯先生说,“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一点运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协调好各种关系,最终达到不同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二,讲了“庸”的意义。“庸”的意思就是“普通”和“寻常”。儒家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的真谛,努力遵“道”而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第三,讲了“诚”的意义。“诚”就是至善,至善是儒家提出的一个人的终极成就。具体做法就是推己及人,由关心自己,到关心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道德完美。同时,儒家通过至善,也推出了把人升华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理论。
儒家的形而上学,看似玄妙,但是当我们剥去那些神神道道的外衣,我们就可以发现,它其实是一部智慧的生活哲理。
第十六章叫“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读书笔记】读《中国哲学简史》(八)首先谈论的是“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
其次讲述了中国人对于统一的期盼。同时,冯先生还澄清了中国古人对于“天下”的理解,和今时人们的看法完全不同。古人眼中的“天下”就是今人眼中的世界。
最后,阐述了秦汉之际在哲学上出现的一种调和、折中的趋势。百家纷纷寻找各家的共同点,以我为主,包容百家。实际上反映了时代对于统一的愿望。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哲学家们这种一统的思想,正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现实的不满,渴望天下一统的心愿。所以,秦始皇的统一有其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