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而为,不留遗憾。――〔清晨无题日记006〕

2020-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晨无题日记

“你希望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在接受这个真相的情况下努力去做一点事,有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方法。”

                                        ——李光耀

绘制瑜伽第七图

我不关心政治,更不关注政治家。

在我的印象里政治家争权夺位、流血牺牲,场面太血腥。而我是一个敏感度较高的人,对这样的场面可谓是唯恐避之不及。

话说有一天晚上女儿的预习作业要求找两个历史故事,我百度给她一看,排在首位的是头悬梁和锥刺股。我们再来看看小时候的故事,看视角有什么不同。

头悬梁 锥刺股

小时候看这两个人多好学啊,头悬梁做不了那就试试锥刺股吧,戳一下真疼,再也下不去手了。长大了再看,感觉居然是:这两个人真“心狠手辣”,对自己都能下这么大狠手。是不是都是政治家……

这就是我维持了三十多年的“卵子机制”下对政治家的认知。如果不是因为查理·芒格的话,我想我还会带着我的偏见。

因为查理的一段访谈节目接触到李光耀。

访谈查理·芒格

在节目里,查理两次提到李光耀,一次在说到中国效仿了新加坡做的很成功,另一次说到美国应该向新加坡学习,他们的医疗体系高效且成本更低。于是我就开始想要了解这个人(好奇心果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普通人能够了解一个人最好的途径大概就是通过阅读了。于是查了些资料也买了书。

《李光耀观天下》

每一个厉害的人都有很多关于他的书,我更喜欢看本人写的东西,因为本人写的能更加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李光耀的这本《观天下》从他的洞察力出发分析了世界的形势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他曾经讲到中国和印度:“一个能迅速将事情办妥,一个则口沫横飞,却少有付诸行动的意志或魄力,印度就是不具备中国那样的决心和专心致志。”这样的坦率直白让人不由心生敬佩。

我想,如果印度优秀的医学体系兼有中国人的决心和专心致志,是不是瑜伽这件事会做的更好?历史悠久的瑜伽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艾杨格大师不就是在深刻理解瑜伽本意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才有了现在世界练习最广泛的艾杨格体系吗?我们不能把自己凹进去“瑜伽的盒子”,一味接受瑜伽是什么,而是应该因地制宜考虑我们中国人需要从瑜伽中学习什么,如何更好地成就我们的生活。就像邓小平学习新加坡,李光耀认为邓小平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领袖。邓并没有一味照搬新加坡的成果,而是在深刻理解中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有成效的方法,寻找到一种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

所以针对中国一些和古老瑜伽不相符的地方,先不要一味批评(违背瑜伽本意的继续批评)让中国人民的才智百花齐放,才会有更适合中国的瑜伽道路出现。中国古话讲:“青出于蓝胜于蓝”,只是一味追随永远无法超越,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清晰的思考。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还不成熟。

李光耀在这本书里讲到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从政者和政治家是有程度上差别的。一个从政者不过想打响自己的知名度然后步入政坛,会因为掌握权力而有荣耀感。而政治家会有使命感,争取权力来成就某些事。一个政治家不光是争取权力来完成某些使命,也有能力选定优秀的接班人,让使命延续下去。”使命是促进一个人去做事的核心驱动力,从一个人的使命感出发是能够很好理解这个人的。

他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来到这个世上,并不是为了探索什么生命的意义,更不会对这个深奥的问题发表长篇大论,我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是尽力而为,所以我很满足,没有遗憾。”

从查理到李光耀再到邓小平,他们给我最大的共同启迪就在于,务实。他们深刻理解现实,不断学习,在目标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坚持不懈。这种办法放在工作上觉得也是切实可行的,所以,务实就是指导自己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回到“初始点”――我把学习查理·芒格当做学习的初始点,因为他是如此善于学习。查理说他的偶像是富兰克林,树立榜样不是因为榜样是最好的老师,而是因为榜样是唯一的老师。我深深记得这句话,所以希望用可以的方式和榜样之间建立深入长久的连接,并愿意为这样的深入和长久舍弃和做出改变。

芒格说想要学习一个优秀的人,不仅仅要看他更要看他的父辈祖辈祖先,所以,我在看李光耀的资料的时候特意关注到他的母亲。

李光耀的母亲

一个优秀的人背后一般都有优秀的父亲或者母亲或者祖辈。李光耀的母亲穷尽一生精力抚养孩子,感觉和我的妈妈差不多,但是我却没有能像李光耀一样让母亲以他为荣,而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做的也太少了。

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TED演讲当中说到,现在大多数时候是母亲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角色,你培养一个儿子是在培养一个男人,但是培养一个女儿是在培养一个家的未来。所以,看着我的宝贝女儿觉得任重而道远。

当孩子生下来,你并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因为母亲是随着孩子一起长大的,在孩子站不稳的时候,“母亲”也站不稳。以前我经常在听到一些育儿经验时候觉得愧疚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对孩子是不是造成一些影响。其实,把我们再次放到刚开始,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一切,我们也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认知的局限从来没有被打破,不过是在不断尝试中稍微拓宽了一点点。

有一段时间,“原生家庭论”在我们我80后的身上留下很深的思想烙印,我们似乎找到一个失败的出口――原生家庭。在《基因组》这本书里,马特·里德利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并不是因为父母性格而造成了你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给父母困扰,他们因为和你亲密所以矛盾升级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父母和孩子要么相互成就要么相互破坏,要么打破牢笼自己成就。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我觉得更客观,因为他强调了相互关系。不要埋怨父母,也不要一味歌颂母爱的伟大,尝试客观去看待这个世界。

有句话不是说么,“看清事实的真相依然去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在前进中摔倒,领悟,改错,重新出发。那么就“尽力而为,不留遗憾。”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