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登上巅峰的苏东坡
逆境中登上巅峰的苏东坡
开篇不得不提《苏东坡新传》的作者李一冰先生,他与苏轼同是遭人陷害蒙冤入狱。李一冰(1912-1991)之子李雍在于友人信中书:“是书(《苏东坡新传》)写于国民党的冤狱之中,吾家隐忍不发者,四十年。先父者,异代之太史公也;《苏传》者,先父 之《史记》也。”
李一冰对苏东坡乌台诗案被囚禁之心境感同身受,于狱中悉数背诵苏轼诗词三千余首,出狱后查集大量史实资料,1979年全书写成,共计七十余万字。一冰先生当时并不想出版,因不想出名,也不求闻达,甚至像东坡一样“自喜渐不为人识”,《苏传》是他前半生忧患、孤愤之书。离台后转与他人协商出版事宜,1983年正式出版,作者署名不用“李振华”,改用笔名“李一冰”,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乌台诗案苏东坡的朋友当中,有39人受到牵连。有一百多首诗,在审问时呈阅,每一首都由作者自行解释,因为苏轼措辞精炼,用典甚多,幸而有此审问记录。我们得见作者自己对好多文句的阐述分析,只有读者完全了解那些典故,才能把握文内的含义。
在此酷虐的勘问阶段,李定是奉诏的主审之一,以为像苏轼这样的人物,今也落入我手,不禁气焰万丈,飞扬跋扈起来,盈廷朝士,都不敢问及此案,也没有人敢和他说话。李奉世告诉王巩道:有一天,李定在崇政殿的殿门外,大伙儿一起等候早朝,李定忽然跟同列的官员道:“苏轼确是奇才!”
别人不知其意何在,不敢搭腔,他自言自语道:“一二十年前所作诗文,引经援史,随问随答,无一字差错,此非奇才而何?”
语毕,他独自叹息久之,空气非常凝重,众皆默不作声。
数百年来,苏诗的评注家一直忙着在历史和唐诗里发掘苏诗的用典出处。其引经据典之能或与辛弃疾比肩。
例如后世得名的《赠李琪》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这两句诗实在太平淡无奇了,完全不像是大文豪的手笔。最揪心的是在场的李琪,作为黄州名妓,居然被人无视四年。随后苏轼又补上一句: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苏轼用了杜甫作诗不写海棠的典故。杜甫作诗很多,在四川生活的时间很长,却并没有写过当地盛放的海棠花。苏轼却巧妙用起来,让人感觉李琪就如同海棠般美丽,让诗圣也不敢轻易下笔,生怕写得不好。前两句平淡无奇,后两句曲径通幽。苏东坡早期诗词作品中大量引用《诗经》《汉赋》《唐诗》中的用词作为典故,精彩之余,对观赏者的文学功底也有极大的考验。
苏东坡《入峡》选段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萦纡:萦回曲折,指江流。
蹙缩:紧缩、聚拢。唐刘禹锡《沓潮歌》:“惊湍蹙缩悍而骄。”
窣窣(狊ù):象声词,形容风声。唐杜荀鹤《寄崔博士》诗:“窣窣阴风有鬼听。”
毵毵(狊ā狀):藤蔓或枝叶细长貌。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诗:“绿岸毵毵杨柳垂。”
石楠:植物名。花有紫碧白三色,大如牡丹。
惊骖:受惊的奔马。骖,同驾一车的三马。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诗
“总比别人的用韵自然,并且他的用典,经仔细看来,含义更深。在写散文时,笔力所及,至为广阔,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至轻松曼妙扣人心弦的小品,无所不能,各臻其妙。”
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官流放,第一次也是最快活的一次就是被贬杭州。这段时间,作诗甚多,所写的诗歌很美,或感伤,或诙谐,或愤怒。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尤其嘲笑讥讽朋友最是一斑。其弟苏辙家穷,苏东坡常取笑弟弟的高大,诗曰: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更是作出了西湖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此“西湖”得名。
也做出了许多反映王安石变法导致民不聊生的肺腑之词: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这些积累起来竟确立了他企图摧毁人民对新政的信心之罪行,再加上苏轼的诗词流传甚广,进而导致蒙冤入狱。
“乌台诗案”风波过后迎来了苏轼的又一次贬官流放。这一次被贬黄州,
于是苏轼在城东土坡上承包了一片地,从此自称“东坡居士”。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还把陶潜的《归去来兮辞》的句子重组,谱上民歌的曲子唱出来,还教给农夫一起唱。
归去来兮辞与朋友旅游的路上更是创作出《赤壁赋》等佳作:
赤壁赋耳熟能详的《前赤壁赋》
苏东坡每到一地都会与当地人迅速打成一片,无论是权贵或是“白丁”,尤其是与普通老百姓交流的时候更是一绝。他知道要想与他人交流,必须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说话聊天。在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时候,家长里短都会聊些鬼神之事,他不可能直接否认鬼神之事,而是从这方面入手告诫百姓不要害怕鬼怪。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编故事,深入人心、传播迅速。其中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
“有一次苏东坡次子的小儿子说,看见一个贼在屋里跑。看来又黑又瘦,穿着黑衣裳。苏东坡吩咐仆人搜查,结果一无所获,后来奶妈忽然倒在地板上,尖声嘶喊。苏东坡过去看她,她像苏东坡喊道,我就是那个又黑又瘦,穿黑衣裳的,我不是贼,我是这家的鬼。你若想让我离开奶妈的身上,你得请个仙婆来。苏东坡对鬼斩钉截铁的说,不,我不请。鬼的声音缓和了点儿,说,大人若一定不肯请,我也不坚持。大人,能不能给我写一份祷告文,为我祈祷?苏东坡说不行。鬼的条件越来越低,用更为温和的声音请求,可否吃点儿肉,喝点儿酒,但是苏东坡越发坚持。鬼被这个不怕鬼的人慑服了,只请求为他烧点儿纸钱,便心满意足,苏东坡仍不答应。最后鬼只要求喝一碗水,东坡吩咐给他水喝。喝完水之后,奶妈跌倒在地上,不久恢复了知觉,但从此断了奶。”
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的岁月里经常与农民来往,老百姓没什么文化也不会编故事,他的这种关于自己的故事编的就越来越多。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谈及鬼神,是要引出苏东坡的哲学观。其父苏洵尚纵横,提倡以儒学统御兵家纵横。“三苏”蜀学的独到之处在于解读“六经”的意义,是以“人情”为本,加以“权”来变通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苏派哲学并不是注重形而上学的内容。三苏哲学认为“道”“性(人性、性命)”这类内容太过深邃博大,常人不易探究,多说容易欺世盗名。(详见《苏东坡全集·奏议集·议学校贡举状》)善恶的划分因人而异,故此没有必要讨论。个人修养上,强调“气”的概念,源自孟子的“浩然之气”说而来,认为“气”是存在于平常生活中的,不随着任何其他事物影响,保持自我人格独立存在的状态。(《苏东坡全集·后集·韩文公庙碑》)重实用,不喜欢空谈,主张文人想要修养“气”,一定要多思考和学习。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尝尝蕴含儒释道等宗教的哲学思想,尤其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最为称快: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东坡与子由赴京应试路经渑池,住县中僧舍,于壁上题诗,而今僧人已逝,百感交集。南怀瑾先生曾引用这首诗介绍佛学,说这首诗是由佛学里头来的,人这一生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后雪又下来,把印子又盖住了,这个爪印是留不住的。这是苏东坡的名句,也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的道理,就是说菩萨应不住于相。由此可见,苏东坡的佛学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中,不得不提及一直陪伴他的三任夫人
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病逝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闰之对苏轼的起居照顾可谓是细致入微,每每苏东坡因新政烦恼之时,妻子就会洗杯子给他热酒。苏东坡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以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
每念及于此不禁羡慕,与友煮酒啖肉正欢时兴之所至唱到:
忧来伊人何处在,只羡苏妻烫酒来。
三日两日安可足,经年累月结发妻。
甜言蜜语休缱绻,伯牙子期真知音。
今朝有酒今日醉,休提他日判黄州。
苏轼的侍妾王朝云作为第三位夫人,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遵照朝云的遗愿,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目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临死时口中反复念叨《金刚经》末尾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苏东坡的书法独具一格,重写意,在他看来,书法是心性的表达,是一个书写者通过毛笔的线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遵循法度固然重要,但是法度不应该成为书法的约束和羁绊。苏东坡在黄州写《寒食帖》的时候,凄风苦雨,及其困窘,这都在其书法中得以表现。《寒食帖》节奏感很强,完全是在表达彼时彼刻内心的困顿犹疑,笔画间流露出的松紧、张弛、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年、中、苇、纸”最后一笔成一长竖,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空间感,使书法画面结构更加灵动飞扬。
书法审美和技法上也是另辟蹊径,喜用吸墨较多的鸡毛笔,浓墨,握笔近下,用单钩、以腕着纸。呈现出线条摇曳,笔法多变,充满动感。
书法临摹建议从《丰乐亭记》下手。苏东坡的用笔很重,落笔的方向和角度非常明显,行笔流畅自然,所以要大胆用笔才能体会出他那种厚重的写法。
高清碑帖链接:http://www.hanmofengya.com/works/LiangSong/sushi/fengletingji.html
绘画创作中,苏东坡并不在意追求形似,更加注重写意,主张在绘画作品中体现文人精神。其“士人画”观点对后世画坛影响十分深远。
潇湘竹石图
横105.6厘米,纵28厘米。绢地,款署是“轼为莘老作”,明代画家吴勤考究,这是苏轼专门成画赠予孙莘老的。画上包含有杨元祥、叶湜、钱复等元明时期26个名家题跋,计有三千多字。画中展现的是潇、湘两支水流的交汇之处,一派美好的景致皆沉浸在烟波苍茫之中,意境古朴深邃。1964年,邓拓将其收藏的古画145件,连同《潇湘竹石图》一起慷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潇湘竹石图》珍贵无比,连平时在中国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都很难见到,副馆长梁江曾表示,《潇湘竹石图》若拍卖起价会超4个亿。
苏轼的这幅《枯木怪石图》可谓是他正是他眼中的常理之作,这种追求象外之意的遗貌取神的艺术格调,使这幅作品满溢着清冽而邈远的文人趣味。荒寒孤寂的画面中,写意出那种平淡而从容的清欢之境。
这幅作品据传是苏轼于徐州任太守时前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这一期间,苏轼在诗歌创作中逐步走向那种清新的风格,而且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可以看做是苏轼在绘画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米芾在这幅《枯木怪石图》题跋中赋诗一首:
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
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
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正所谓是“顽石任凭风雨摧,老树亦可换新枝。青苔层层遮纹理,杂草丛生随风摇。”
苏轼幼年时读书,除了必须诵习的经典之作外,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都是不尚空言,侧重实用的。后来偶得《庄子》,看得废寝忘食,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至和二年(1055),苏轼年已及冠。最近这几年间,读书狂勇;如 名驹放足,奔驰驿路,不能自已;又勤于作业,所蓄文章如经论、史论 、经义、经解、策论等,已经积稿盈箧。他的文章,能以敏锐的洞察能 力,驭以旺盛的气势,纵笔所至,议论风发,写其所不能不写,而立论 的精神,则皆归于实用,不唱高调。其风格似孟子,论事则如陆贽。
《苏轼文集》网盘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358850996&uk=740663226
苏轼后来被贬惠州,惠州地处岭南,虽然地处偏远,但气候温暖,一年四季瓜果不断,荔枝龙眼杨梅等水果闻名天下。
《惠州一绝》中写道: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天吃三百颗荔枝,哈哈,可见其乐观旷达。
其乐观天性在其他方面亦有体现,苏东坡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有四十余处“呵呵”,这种悠然自得不加掩饰地自然流露出来。
《与陈季常》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
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与鲜于子骏》
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呵呵
被贬儋州
62岁的苏轼,风烛残年,万里投荒到了儋州。在赴海南途中,他给弟弟苏辙寄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可见苏轼已将海南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最后的归宿。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这里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
在吃的问题上,苏轼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冒险家。《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一诗中写道: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吃鼠类也就罢了,居然蝙蝠也敢吃。当地的土著百姓送来一些生蚝,父子俩把它们剖开,把肉放进锅里,突发奇想,倒进一些酒煮了起来,味道十分鲜美。边吃边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对外人谈起,“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苏东坡在海南期间共创作诗歌170余首、各类文章160余篇,同时续写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3部经学著作。
苏轼临终前从儋州返京时途经金山寺,用一首诗总结自己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补充:
1.视频:
推荐叶嘉莹先生念稿讲诗词的视频课:
叶嘉莹讲十家词-苏东坡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f4y1k7Nn?from=search&seid=5727710367577923486&spm_id_from=333.337.0.0)
推荐戴建业老师的诗词网课视频:
苏东坡被贬儋州归来,写的诗却像从海南旅游回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w4119729?from=search&seid=1169391310550233457&spm_id_from=333.337.0.0)
2.题外话:
高俅与苏轼的关系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中记载,高俅就是苏东坡的小秘书,苏东坡赞赏高俅书法好而且文字组织能力强。
高俅也还懂得感恩,荣升之后,一直感念当年苏轼对他的照拂,每当苏轼后人来京城办事“则给养问恤甚勤”。即使是在宋徽宗严厉打击“元祐奸党”(苏轼苏辙都在其中)之时,他依旧不避嫌疑,照拂苏轼后人。
参考书籍资料:
1.《苏东坡传》林语堂(内容有趣耐读)
2.《知中·幸会!苏东坡》(图文并茂)
3.《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4.《如何写书法》侯吉谅
5.《苏轼书法全集》故宫博物院
6.《几时归去做个闲人:苏东坡》白落梅(文字优美但内容欠佳)
7.《苏东坡新传》李一冰(内容丰富、史料考究充实)
8.《水浒·江湖》王学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