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你是真读书还是伪读书
场景一:朋友问你,看过某一本书吗?书名是《XX》。你的回答两个字“看过”。除了“看过”这两个字之外,再也说不出什么了,剩下只是给朋友贡献出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在忙别的。
场景二:朋友要买房子,过来和你商量,希望给出些有价值的意见。比如说,各类户型的优缺点、楼层的选择、容积率是咋回事儿等等。你的回答是,我也不太清楚。朋友反问你,你不是跟我说过你看过一本叫《如何购房的书》吗?你尴尬的回应一下,就按照你的想法来吧。而心里很是无趣。
场景三:在朋友眼里,你是一个喜欢读书,进步,能够独立思考的上进青年。朋友有事都来找你商量,你也总能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可是知道,自己做出重大决策时,还是感觉到迷茫而不坚定,即便是遇到的问题和朋友遇到的问题没有什么区别。
书不是用来读给别人看的。
读了就忘记,忘记了就不再重复去读;
读了就是不用,读了很多但还是不知道自己的读的重点,读了就是不知道那些真的有用。
“伪读书”的五大标志:只读一遍、只读不记、只记不用、只用说教、不自践行。
001
怎样把一本书变成你自己的?
第一步:花钱买下一本书,纸质的或是电子的。
第二步:花时间读完,把这本书读完。
第三步:花时间整理思考,标准是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本书的写什么说清楚。
第四步:花时间深度思考,充分调用你的批判性思维,思考作者的观点和结论,
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依据是可信的,
哪些是可用的,
哪些是现在就可以用上,
哪些是未来可以用上。
结果是列出清单。
第五步:花时间识别出现实生活中可应用书中知识的场景,应用实践书中的观点,反馈总结,不断修正自己对于场景的识别,对书中观点的深入理解。
第六步:复读读过的你认为需要重读的书。并重复上面的五步,形成自己真读书的阅读习惯。
002
摆脱的伪读书的辅助工具?
1. 输出、不断的输出。
输出,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书中的内容。这个过程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知识,一点都不表明你已经掌握了知识,这只是读书的开始。形式是读书笔记。
用书中的方法去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形式是复盘日记。
2. 书不在读的多,而在于用的多。
阅读对于大脑来讲,是最为轻松的事情。不用耗费太多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经常读完书就忘记的原因。
从读书到用书,那是耗费很多能量的。
用书需要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并判断是否可信和可行,从现实中识别出要应用的场景,然后用书中提供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去应用。这都要调动大脑。
3. 避免“误认为自己学会”的读书方法。
一些读书方法会误导我们的大脑,会使我们的大脑做出误判,比如:在书中画出波浪线,只提取出几个结论,只记住书中一个方法等。这样误认为我们读懂了书。
在现实中能够让你坚定的去实践的理由,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背后思考支撑。
没有自己深入的独立思考,执行层面就会迷茫。
003
怎样在没有外部鼓励的情况下,持续的“真读书”。
1. 培养自己感知自己变化的能力。
2. 培养自己对问题思考深度的感知能力。
3. 培养自己对于外部反馈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