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招放完,说点小话——写在“课程周展示结束”后

2024-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01 定调

最初只是想着用一周的时间,展示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是给结对学校一个全面的介绍,二是省去每周都有可能接待他们来跟岗的琐碎。当然,现在事情已经结束,又增加一项:自我梳理提炼的好时机。

至于到了最后为什么会定了“课程”这个主题,是因为我们学校在前面几年时间,基本把每个学科的课程都建构了一遍,现在朝向特色课程方向行进。所以,这件事说到底,其实是一次自我练兵的机会,只是找了一些懂门道的观众来陪着一起成长。

九月中旬,我拿出了方案,请示了领导,定下了“简洁简约”举办此次活动。所谓的简洁简约,就是不准备会务资料,因为费尽心思准备的会务资料,基本都是一扔了之,前期的构思设计文案到印刷,都耗费心力,所以不用这一个环节。这一周的安排,打印出来贴到外面,参会的嘉宾们拍照就行了,没有必要每个人发一张。但必须的姿态还是要有的,所以只准备了一个桁架,以及每个学科课程展示的展板。光这个展板,其实也花费了老师们大量的心思。我的美商有限,基本也没有怎么参与,团队的人辛苦了。一个邀请函的修改,不下十次,也算是追求完美吧。

一周的活动,一周的展示,放眼全国来说,估计也没有几所学校可以这样做的。我们没有获得过什么大奖,但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来举办这样的活动呢?也许还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也因为我们一直秉承着开放办学的姿态。好的教育永远都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所以也就“不计后果”开展了这个活动。

02 卷己

我曾说过:这完全是自找的一个活儿。我也要做关于教师发展的分享。这个主题的分享,虽然我已经做了近十年,大大小小的主题也经历了一些,PPT文稿也已经经历了两次迭代。我当然要趁着这次,经历3.0的迭代。

是的,10月5日一过,我就将自己“关”了起来,虽然活动是10月14日开启。

其实,每天都有思考,只是将之付诸行动的时候,还是无法达到心中的所想。

我知道自己的短板所在:不够系统,理论高度不够。总是站在操作层面去分享一些事。

也因此,第一稿发给领导看的时候,虽然我也没有隐瞒自己的缺点,但领导回复我:PPT的色彩、材料堆砌、逻辑感也需要提升。

那两天,经历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既要上课又要开家长会。每个白天,都必须全情参与,只有晚上坐下来,打磨这份文稿。

就是这份70多页的PPT,我做了一天,然后又修改了几天。

最终呈现了出来,我也只能给自己打80分吧。

我的卷己,成效不高。

03 亲临

这一周,神经必须是绷着的。

周一上午,学校总课程和教师发展课程分享,以及专家点评。我全程参与。前期与结对学校的沟通,包括当天上午来的人的接待,都必须亲力亲为。一切还比较顺利。

周一下午,德育课程+劳动课程+班会课例。我听了课程分享,构建是高屋建瓴式的。

周二上午,语文+英语的课程与课例,我听了语文的课程分享,文稿10000字,比较豪华的阵容。

周二下午,服务中心的食安课程+安全课程+课例分享。我听了食安课程的分享。他们很用心的准备,据说集体加班了好几个晚上。

周三上午,数学+科学的课程与课例,我全程参与。数学很熟悉,科学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周三下午,美术课程+美术课例。我全程参与。美术的美感,是一定有的。

周四上午,音乐课程+舞蹈课程和课例。因为参与课题答辩,没有去参与,是一大遗憾。

周四下午,STEAM课程+课例。我全程参与。准备充分,展示也有学校特色。

周五上午,体育课程+课例。我参与了课程分享和一节课例的学习。这是让人放心的展示。

周五下午,综合实践课程+课例。我全程参与。展示我们一路的追求,成果丰硕。

04 复盘

这一周活动,留给我的是什么呢?或者来复盘,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呢?

第一,审核各个分享的PPT和分享要求。这是学术味儿的分享,所以不能出现一些基本错误,或者不能有逻辑上的明显漏洞。需要组成一个组,将每个分享的人都来展示一次,提出建议。学术味儿的分享,但也不能是千篇一律的理论或生词分享(如果你的生词对他人很有启发另当别论),因为参与的毕竟是一线教师居多,所以需要可视化,需要大众化一些的语言和内容。还有一点,尽量脱稿,分享人和PPT融为一体,自然天成,而不是照着念稿子(个人认为照着念稿子的分享,不如就直接播放PPT看)。我们需要看到分享者自己对分享内容的情感体现,这一点,我是一直在追求的。

第二,如何与参与的观众的互动。在这个学术交流的会上,我太知道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将自己亮出来,我们都习惯被动的听,被动的问。如果要主动亮出自己来,是很难的。那么,身为学术主持,就需要有这样的学识涵养,遇到很多人提问如何处理,遇到没有人提问该如何处理,都需要提前做功课。可以结合分享内容,抛出一个问题,让老师们思考,然后进行分享。而不是:主持人自己给自己解闷,或者说“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结束这样非常难得的研讨。当然,可以每场之后都做一个问卷反馈,问卷反馈短平快,但不能有深度思考,所以也可以投入文字调查。

第三,举行一次展示者的复盘会。从自己参与的层面,以及团队准备的层面来进行自我剖析与建构。

我们的活动,没有行政层面的命令,因为参与的嘉宾要么是结对学校(能派出来学习的,那就是特别爱学习的),要么是区域内自愿来参与的(自愿也就说明是特别爱学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营造出这样一个互动学习的场域,再或者请一个大咖来进行提点,也许活动效果也就提升一些。

我更关注的是:对于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的触动,到底有多大?

这个答案,我就不预测了。

有些事情,是相信了才做,也因为做了才更加相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