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投稿城市故事简友广场

作家都被 逼婚 , 何况是你

2019-07-22  本文已影响5人  风Feng_6c3e

人类对婚姻的热衷,已经难以追问出道理来了。不仅要婚,还必须适龄结婚,否则过了这村,可没这庙了。

至于哪村哪庙,漫漫人生路,路标自己找。

被母亲骗回家结婚の鲁迅

“她(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民国是一个旧式婚礼与新式婚礼并存的时代。但联姻的方式,还是以包办式居多。所谓包办,无非是以双方父母的意愿为准,跟需要亲自结婚的一男一女关系不大。大师们纵有一肚子学问,也难逃包办大网。

鲁迅是家中长子,父亲在其少年时去世。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面对寡母,鲁迅的批判和锐利消失殆尽。

鲁迅的原配叫朱安,是个裹了小脚的本地姑娘,比鲁迅大三岁,家境中上,会针线、擅烹饪,脾气温顺,但不识字。鲁迅18岁那年,母亲去朱家“请庚”,定下亲事,当时鲁迅和朱安连面都没见过。

21岁那年,鲁迅从学校毕业,按习俗,此时该与朱安完婚了,但他拿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借这个契机,鲁迅离开了家,并且一走就是四年。有一天,家里来信说母亲病重,要他立刻回国。等到家后才知道,这是母亲和朱家联合安排的一场骗局,目的逼他回去完婚。

朱安

亲是早就订下的,鲁迅也没反抗。成亲的第二天,鲁迅独自去了书房睡觉;第三天,他离开家,又去了日本。

鲁迅很少跟外人倾诉这段婚姻,但他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苦涩的话:“她(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年后,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鲁迅遇见了许广平,不知爱情滋味的他迅速坠入爱河。与许广平同居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而原配朱安,鲁迅就如同他所言,他供养她,但不与其同房,更别提生育了。

对鲁迅来说,这段逼婚他只能承受,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无声反抗。而朱安呢?

各版本里的朱安,是隐忍的,大度宽容的。她与鲁迅母亲一起搬到北平,与鲁迅、许广平同住,并一直照料他们。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

起初她也怯生生的向婆婆抱怨:“大先生连句话都不同我说,又怎么会有孩子呢?”但婆婆并不在意,鲁迅与许广平的孩子已经承欢膝下,其他的都不重要。

婆婆几乎是朱安在周家的唯一支持者,收到信号的朱安不隐忍还能造反吗?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孩子,除了“视大先生的孩子如己出”,还能有别的出路吗?

周海婴长大后,朱安给她写信说:“你同你母亲有没有最近的相片,给我寄一张来,我是很想你们的。” 

69岁那年,朱安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朱安的婚姻,无性无爱守一生。

相亲对象被掉包の张恨水

婚姻不自由,诚杀人之道哉!

张恨水也是父亲早逝,亲事由寡母做主。与鲁迅不同的是,在成亲之前,他有过一场相亲,只不过这场相亲是个骗局。

与张恨水联姻的是徐家,相亲当天,媒婆带着张恨水远远地看了一眼姑娘,指着一个长相周正的姑娘说就是她了。张恨水觉得还行,回去后迅速订亲。

等入了洞房,掀起头盖,张恨水才发现他的新娘被调包了。也就是说,新娘并不是相亲的那一个。新娘叫徐大毛,婚后改名叫徐文淑。她身材矮胖,长相自然也不周正,可想而知张恨水的愤怒。

张恨水与徐文淑

与鲁迅一样,张恨水也拒绝同房,并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终究难违母亲的求情,不情不愿地与徐文淑生了一个女儿,孩子生下后就夭折了。

之后,张恨水在北平另娶妻生子。徐文淑随张家迁至北平,如同朱安待许广平,徐文淑待丈夫的妻子也形同姐妹,视孩子如己出。徐文淑像个保姆一样兢兢业业,赢得了张家全家老少的尊敬和怜惜,除了张恨水。

张恨水和胡秋霞

而张恨水一生结了三次婚,一直在情场纠缠不清,留下无数怨恨。

晚年的徐文淑一个人生活在老家,与张家的联系,可能只有视如己出的张晓水发来的信函。中风去世后,张家上下,也只有张晓水给徐文淑送了终,也算是最后的慰藉吧。

结婚之后不敢离の胡适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还是寡母包办爱子婚姻的故事。

胡适幼年丧父,14岁那年,由母亲做主,与江家的女儿江冬秀订亲。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两家是远房亲戚。定了亲之后,胡适外出求学,先是上海,之后又远赴美国,一直到26岁才学成归国,始终未曾见过江冬秀一面。

风度翩翩的胡适一直不乏女人。在美国求学期间,他就遇上了一生的知己;在婚姻生活中,他也有自己爱慕的女人。但与江冬秀结婚后,他始终不曾离婚,也不曾重新娶妻。

胡适与江冬秀

有人说胡适是包办式婚姻中的特例,认为胡适夫妻一生幸福。

但也有人分析,胡适不离婚,是因为离不掉。江冬秀深谙胡适虚荣和懦弱的性格,胡适惜名爱面,得保持他的导师形象,所以,一旦发现胡适有个风吹草动,江冬秀敢拉着胡适到大街上找街坊邻居们评理,也敢拿出菜刀与胡适拼命。招术虽然老旧,但屡试不爽,吓得胡适噤若寒蝉。

胡适在学界领袖的地位与生活的自由之间衡量。至于他的婚姻是否“美满”,也只有他的内心才能解答吧。

生完孩子后西式离婚の徐志摩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徐志摩的那点事儿,中国人一直在炒蚕豆,电视剧都翻来覆去拍了好几轮,有歌颂他和林徽因的爱情的,也有谩骂他的败家妻子陆小曼的。

而从个人意志的角度来理解,他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婚姻,确实难逃逼婚性质。在这段婚姻中,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徐志摩,而是张幼仪。

张幼仪的家世背景比较显赫,祖父是清朝知县,父亲则是上海宝山县巨富。

大哥张君励是励志社首脑之一,政界风云人物,《中华民国宪法》就是由他参与起草的。

二哥张嘉森在《时事新报》的总编,也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的秘书长。

四哥张嘉璈二十八岁就出任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响当当的人物。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就是经四哥搭桥牵线的。

徐志摩与张幼仪

当时四哥在浙江督军处担任秘书,有一项工作是视察当地学校。一天,他来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一篇模仿梁启超口吻的作文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的题目叫《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写作者就是徐志摩。

读完文章,四哥对徐志摩产生了十二万分的赏识。这赏识要怎么表示呢?当天晚上,四哥寄了封提亲信给徐家,表示希望自己的小妹能嫁给徐志摩。信寄出去没多久,徐志摩的父亲给出了回应,同意了这门亲事,徐志摩父亲的短笺写得很简单:“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而徐志摩看了一眼张幼仪的照片,鄙夷地“切”了一声,说“乡下土包子”。

当时张幼仪才15岁,还是绝对的少女。

少女嫁进徐家后,与徐志摩持续了7年的婚姻关系,生了两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在3岁那年夭折——也就是第二次怀孕之初,张幼仪收到了徐志摩的离婚书。

这也是当时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张幼仪

离开徐志摩后的张幼仪,照样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先是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之后随其去了德国,开始攻读幼儿教育。

接着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又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先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54岁那年,她获得人生第二春,在香港与苏纪之医师结婚。

爱情虽然来晚了些,但并没有缺席。

相亲失败终身未婚の简∙奥斯汀

我越了解这个世界,我就越确信我不会遇到自己能够爱上的人了。

说了这么些民国的包办式催婚逼婚,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作家。

简·奥斯汀以一部《傲慢与偏见》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不过有人说过,是未婚成就了奥斯汀的写作。这当然是玩笑,但为什么这么说呢?

奥斯汀出生于1775年,在家里排行老六,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的家庭教育也还不错,这主要归功于父亲的大量藏书。

15岁后,奥斯汀进入婚姻市场,也就是开始了当时的相亲活动——舞会,就像《傲慢与偏见》中所说的那样:“爱上跳舞是走向爱情的必经步骤。”

《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经过几年的相亲沉浮,奥斯汀也有了自己心仪的对象,他是奥斯汀邻居的侄子,一位爱尔兰律师。因为拜访亲戚,律师来到这里,与奥斯汀有了愉快的相处时光。

奥斯汀曾经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我几乎不敢告诉你我的爱尔兰朋友和我做了什么,你自己想象一下在跳舞和坐下来时能做出来的最不检点和令人震惊的事情就可以了。”

《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但这段恋情非常短暂,没多久就不了了之了。什么原因呢?家人的干涉呗。父母很快就调查出男方的窘迫家境,婚事就这么告吹了。

此后奥斯汀也继续她的相亲路,但不知为何,再难提起当年的热情。一来二去,奥斯汀干脆断了结婚的念头,转而观察起婚恋市场的人生百态来。之后,她写下《傲慢与偏见》,以及之后的各种著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家人干扰相亲失败的故事,但它成就了一位非常好的女作家。

因恐婚三次退婚の卡夫卡

没有她我活不下去,但和她在一起我仍然活不下去。

卡夫卡是个不折不扣的恐婚者。

他的一生,订过三次婚,随后将婚约一一解除。

卡夫卡的父亲是个犹太商人,白手起家,形成了粗暴蛮横的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的身体羸弱多病,一直饱受肺结核的困扰。

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让卡夫卡将对话欲望转为内化,孤独的内心世界是卡夫卡反抗荒诞世界的最后阵地,惟有坚守。

卡夫卡与女友菲利斯

婚姻生活意味着互相的打扰和交付,卡夫夫还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女友们有意无意的催婚让卡夫卡深陷恐慌,他的对策就是妥协——订婚——越想越恐惧——退婚。所以婚姻制,实际上是有悖于他的性格的。

第三次退婚后,卡夫卡对婚姻生活再无奢望,他终身未娶,在世时间只有短短的41年,终其一生都在创作,留下了大量的小说、日记、书信和遗稿。对卡夫夫而言,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远大于那个未知的婚姻生活。

对逼婚态度充满矛盾の泰戈尔

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

泰戈尔有十四个兄弟姊妹——这在印度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泰戈尔排行老幺。

18岁那年泰戈尔遇上了他的初恋安娜。安娜是他的英语老师,但这是一段注定无疾而终的恋情。

印度对阶层和种姓的规定是非常严苛的,不同种姓之间不允许通婚。泰戈尔家族虽然是波罗门种姓,但属于低等婆罗门,正统婆罗门不屑和他家通婚,所以只能在同等级的婆罗门中寻找结婚的对象。

泰戈尔的妻子穆里纳莉妮

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在泰戈尔家的公司中当职员的韦利玛塔次·拉叶乔塔利的女儿,名叫帕兹达列妮,与泰戈尔结婚时,她只有11岁,泰戈尔22岁。

帕兹达列妮长得并不漂亮,只读过一年孟加拉语。这和泰戈尔所接受的教育并不般配,父亲不是很满意,但由于选择范围实在太有限了,只要能门当户对,其他条件都是次要。

婚后,泰戈尔觉得新娘的名字——帕兹达列妮——比较俗,缺乏意韵,于是改名为穆里纳莉妮。

泰戈尔的妻子和孩子们

“纳莉妮”是泰戈尔诗中出现过的名字,可能是他的梦中情人,也可能是逝去的爱。他把这个名字送给新婚妻子,也许带着更多的期许。

奇怪的是,在泰戈尔的回忆录里,记录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但就是不提自己的婚姻,也不描写妻子。“纳莉妮”到底有没有如期到来,也只有泰戈尔自己能评估了。

纳莉妮和泰戈尔共度了20余年的婚姻生活,生育了三女二男。纳莉妮病倒后,泰戈尔在病床前守候了整整两个月,一直到她去世。此时的泰戈尔,悲痛异常。

泰戈尔

而他的初恋情人安娜,在恋情告终后,由家族安排,嫁给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男人。婚后安娜一直郁郁寡欢,几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另一件事也许可以反观泰戈尔对婚姻的态度:在泰戈尔的小说和演讲中,是极力反对童婚的,但在大女儿玛图莉莱达14岁时,泰戈尔再次屈从了父亲的压力,把她嫁给了一个正统婆罗门青年;更为离奇的是,大女儿出嫁不到一个月,二女儿莱努卡也成了新娘。

是选择保守还是选择改革;是选择屈从社会习俗成为一个逼婚者,还是选择美好而艰涩的“纳莉妮”,泰戈尔交出了一个令人百感交织的答案。

看了这么些作家的婚与不婚,不知你是否有所触动。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它到底是不是必需品……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尤其值得重新思考。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晚婚甚至不婚的行列。有社会学家预判,一夫一妻制式的婚姻,可能会逐渐被替代或者改变。而这个改变,离你我并不遥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