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保命童谣”真的可以保命吗? 如何守护我们的孩子

2018-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弱水轻寒

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组“保命童谣”。

名为《一定要告诉宝宝的保命童谣》,初衷自然是好的。这个早已不再良善的社会,既然已经被生下来了,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但其中有几首,又真的有一种淡淡的尴尬。摘录如下:

童谣一:一个人,上学校。问我什么不知道。低下头,快点走。追上前面小朋友。

如果你生了小孩,可能会知道“巧虎”,巧虎的视频里会教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大声和别人打招呼,别人报你的明名字你要“大声回答说‘哎!’”。

到了小孩长大,一个人上学的时候,情况便不一样了。别人跟你说话你不能搭理,不然便会有危险。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便这样丧失了。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很多对待世情冷暖自有一套利己的做法,倒也适应。也有部分善良的小孩子,像韩国电影《素媛》。下雨天素媛撑着伞独自上学,她也知道应该快跑几步追上前面的小朋友,“可是叔叔淋着雨,向我寻求帮助”。

在保持孩子善良热情的天性与对抗险恶社会的高风险之间,很多家长选择了另一条路,送孩子上下学。同事的小孩已经不是小孩了,上初中了,都还是爸爸开车送去上学。

然而在极端情况下,即便有成人接送上学,也免不了成为社会道德沦丧的祭品。上海浦北路某小学发生的事情,算是某类无差别杀人事件,让人咋舌的是在治安良好的上海,人是如此脆弱,对抗风险的能力也是如此的低。

童谣六:小老虎,会撕咬,小山羊,敢顶角。坏蛋问我不知道,敢骗坏人赶快跑。

能明白这支童谣的立意,大约是鼓励小孩子们不要只做“乖孩子”,要成为一个敢反抗坏人的勇敢的小孩。

可惜,首先,在对“坏人”、“坏蛋”如何定义的这个问题上,指望一个小朋友去分辨,自然是不现实的。

学校门口小卖部的阿姨,凶得要命,成天板着面孔,有小孩觉得这就是坏人。

爸爸的同事,经常见面的王叔叔,笑眯眯和蔼可亲,今天跑过来说你爸爸出差了让我来接你。小孩子觉得这是王叔叔不是坏人,就跟着走了。

小卖部阿姨对这小孩和他家长有点印象,一看不对,记下王叔叔的车牌号通知了小孩的班主任。

很可惜,生活总是给大家出一点难题,不管你是不是还没有成年,认知能力还不够。大家面临的风险都是一样的。在辨认谁是坏人的这个议题上,小孩子解不出来,很正常。但生活不会因为“正常”,就放你一码。

很多恶性事件,比如绑架勒索、性侵儿童,都是熟人作案。人们,尤其是小孩子,很难把一张熟悉的面孔和“坏人”、“坏蛋”联系到一起。

在小孩的心里,当然知道要躲开坏蛋,他们认知概念里的坏蛋大约就是《名侦探柯南》里那个著名的黑影。

你看,当毛利小五郎“说出”凶手的时候,大家也吓一跳,因为坏人从一个既定的脸谱里跳出来了啊,扣上了身边熟人的脸模子,谁也受不了。

所以就不要把辨认坏人的难题交给小孩了吧。

童谣五:小小秘密藏心里,谁也不会告诉你。坏人要是欺负你,告诉妈妈要牢记。

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明白前后句的逻辑关系。

意思是除了妈妈,秘密是应该自己守护,不要告诉别人的吗?

我们现在知道有不少案例,家人充当了“加害者”的角色,而小孩子因为守护家里的秘密,并不会把秘密抖露出来告知义工或是学校老师。

与其信奉所谓“虎毒不食子”的古语,不如建立完备的社会制度,依法对我们下一代的成长环境负起责任。

在猿猴的社会架构里,母猴子是共同抚育幼猴的。也就是说,猴子群体明白,下一代是群体的未来之所在,是希望,抚育下一代,是在做一份基因投资。

人类社会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要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庸,不是依附于自己存在的。社会则要明白,养育下一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责任。

西方社会的制度值得我们借鉴,所谓亲生父母,如果在有证据显示他们不能够很好的给予子女基础的照料与教养,那么则会被剥夺抚育的资格。

有些在西方生活的小孩就很清楚,制度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尤其是东方的小孩,因为东方的传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经常会有老子殴打儿子的情况出现。儿子一个不乐意了,很可能会联系到警方,这个时候老子就缩掉了。虽然打是打的,但是亚洲人往往认为这也是管教的一部分,并不能证明我虐待孩子了。

但万一你就“不小心”把你孩子打死了呢?

这种情况古今中外都有。

近期一条社会新闻,一位妈妈在路上踢打自己的女儿。后来深扒了妈妈的背景,她遭遇背叛,独自靠微薄的收入抚养女儿。这天她身边只剩下几块硬币了,女儿要买香肠,她便买了。女儿咬了一口,嫌烫吐掉了。于是这位妈妈就暴躁了。

这确实是非常可怜的情况。我们一般说,可以理解这位妈妈的情绪,但是不能原谅的是她对于子女粗暴的行径。那么我们社会的做法通常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该新闻没有被曝光,大家调解一下也就散了,回去之后妈妈继续带小孩,直到下一次情绪引爆。

如果新闻曝光了,可能会有一些组织社会捐款,依靠社会善心人的力量,让这位妈妈至少不要那么穷。

而真正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又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这位妈妈可能可以申请到补助。因为她的贫困让她没有办法养小孩,而如前所言,抚育下一代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社会福利中应该要将此类补助考虑在内。

其次,如果补助了仍然不行,或是她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无法申请,那么在这种抚养人情绪已经崩溃的情况下,社会需要担负起抚养幼儿的责任,例如寻找寄养家庭等。同时,安排母亲的治疗。

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一些诸如“吸毒女被抓,两小孩在家中饿死”、“孩子丢失手机,被母亲虐待而死”的恶性事件。

与其相信人,不如相信规则。

最后,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共勉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