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学习中对诗歌的境界及哲学的感悟

2018-12-01  本文已影响305人  雨后嘉茗

        那时选择文学这个模块作为自己的方向课,在当下看来真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虽然此间期末成绩未出,盖棺定论尚早。

        充裕的大学生活,我认为是要增添点文人风骨才更有韵味更富色彩,通俗点讲便是大学生活中应当沾染些许文艺气息。而文学方向课赋予了我这个提高思想境界与生活质量的机会,而在所有文学方向课中,我又更为青睐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这绝不是因为此刻我正在书写此门课程的听课报告,而是于我来说,相比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受限于时代背景的题材内容来讲,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则更为广泛,内容深刻而富有哲思;相比于世界文学来讲,中国古代文学则更具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更能让我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而通过16周的课程学习,我也的确收获颇丰。徐无逸老师的课学术性强却不显枯燥,专业又具趣味,可以说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甚至是颇为高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使得即便在下午一点听课的我也能战胜睡魔的挑战,至妙处时困意竟荡然无存,精神焕发。

        然我在这门课程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两个画面:其一是徐无逸老师时常称赞和挂在嘴边的一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另一个则是在讲中堂诗歌中的韩孟诗派时,徐老师所举的韩愈《落齿》之例。

        《前赤壁赋》被列入高中教科书内,故高中时代我得以机会细致地品读学习这篇名作,对其印象也极为深刻。记得当初读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以及知道了它的大意后,我年轻的小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瞬间感觉,自己整日为着大大小小的考试成绩以及科目排名而焦灼难眠,而伟大的苏轼早已悟到了如此通透广阔的哲理。我不禁啧啧称赞,更是铭记着这两句颇有老庄之道的洒脱诗句,让自己在患得患失时能够学会拿得起放得下。

        但徐无逸老师上课时讲了一句话:“大家都爱苏轼的《前赤壁赋》,觉得富有深刻哲思,但我个人却极为偏爱他的《后赤壁赋》,尤其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句,越品读越觉深刻。”这之后在赏析其他诗词中也时常提到这句乍听起来无比简单明朗的话。年少的我不经意读到这句话,感觉这就是单单描写晚间景象,用“高、小、落、出”分别来修饰“山、月、水、出”,与同是描写晚景的“枯藤老树昏鸦”相比应该略逊一筹,我认为“枯”和“昏”还是很到位的修饰了。如今反复品读这八个字,分明是一遍比一遍多了一些难以言表的切肤感受。在睡前再认真思考便发现这种只可意会的东西用意境来表示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修饰字与修饰物,简简单单的组合起来,平凡中却能品味出不平凡的道理,这显然比初读便能完全感受的哲理来得更为不易也更能让人感动,甚至在不同场合不同年龄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这句话本身也蕴含了初觉浅显,实为深刻的道理:群山高俊,月亮便显得狭小;水波逝去,岩石才缓缓露出。有时候,真相往往被表面的事物所遮盖掩藏,或者说有很多事情本身是非常简单的,但却只是因为一些小小的遮挡而让人不得开悟,一叶障目之下盲目拼搏,兜兜转转回到原点之后才惊觉自己想要的原来一直都在那里。颇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微妙高超之感。

        现在想来,类似这样高明和深刻的句子还有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的诸如"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等句。

      小时候就迷恋李白笔下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壮美大气的诗篇,或是李贺的充盈着奇诡色彩的神秘鲜艳的诗风。但涉猎到韩孟诗派,让我对中唐诗歌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在他们主张的“不平则鸣”之下,丑的东西也具备了美的价值;在所主张的“笔补造化”之下,开辟了大胆创新不因循守旧的新视野新思想。其中课堂上所选的《落齿》便极具代表性,并且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开篇两句是极其简单随意“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但却让人错愕不已并且也激发起了读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关于掉落牙齿能写下什么样的诗篇呢?接下来韩愈便接着写起回忆自己刚开始掉落牙齿之时,心中凛凛,紧张而恐惧,咀嚼食物和漱口都小心翼翼,怕一不留心松动的牙齿便会掉落。而“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后来变逐渐习惯了牙齿的脱落,心胸也变得更为豁达,认为落一颗牙齿,也不过和上一颗差不多。而现在还留余二十多颗牙齿,也知道它们会一个一个地落掉。并悟出:如果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的道理。最后用落齿引到人生,得出了“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如此通透豁达的人生哲理: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读罢掩卷让我久久不能平复,余味悠长。原来,从落齿中还能有如此的开明哲思,以小见大,以丑见美的境界竟在反差中显得更为震撼深刻。

        从前的我可能认为,哲理境界都是可望不可即的无比崇高之物,如今在品读了《落齿》之后,才发现手之可触,目之可及,皆有着大境界大道理。

        盖余之所感所得若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