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de故事(隽永文章)杂 文想法

事,不过“三”

2017-08-09  本文已影响18人  鬼谷孫子

事,不过“三”耳

在我微信朋友圈的签名档,我写的是那句(自以为得意的)原创的“座右铭”,即——

论事[技][术][道],观物[长][亭][肖]。

简单来讲,前半句讲的是我们在看待、或者从事某件事情上,其实都会有三个相互递进的层面存在着,每一个人在相关事情上的角色、权限和能力,决定了他在这件事情上应该从哪个层面去多做思考、着重去做他所对应的那个层面的事情。就拿产品营销这件事情来讲,最基层的销售人员,大多是以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来直接面对分散的、单一的产品客户,最多也就是一个区域的范围;而到了产品相关公司营销决策部门或者市场部门,他们的着眼点,就是一个整体市场的考量了,他们就要运用到一些背后的资源来支撑具体到每个区域的销售网点,所以,他们对于相关事务思考的维度,就必然会有一个显著的上升了;而到了公司高层、尤其是领导人、决策人,他要考虑的。就不光是产品销售本身的事情了,企业的走向、社会价值的体追逐和现,甚或与资本的嫁接和运作,等等,都会另企业的领导者从一个“道”的层面去看待、思考和判断问题,然后才能够作出妥当的决策。

至于说后半句,说的是没一个事物,都必然存在着其从形成、产生,到壮大、一直达到其顶峰,然后逐渐走向衰落(有些甚至是“突然死亡”)这样一个必然的轨迹。因为时代在飞速进步,技术在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事物,都无时无刻地沿着其[发生-壮大-消亡]的轨迹在运行,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消亡过程耿耿于怀,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对规律的无知,而形成对相关事务错误的判断。

好了,说了半天的[技][术][道]和[长][亭][肖],但我可不是来兜售自己的“座右铭”的。你发现吗?无论是所谓的[技][术][道],还是所谓的[长][亭][肖],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规律,就是我们一直常讲的所谓哲学上的“三段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大多会被一个相同的数字所贯穿,那就是——“三”!

其实,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还真都逃不过这个“三”咧~

周所周知的一个最基本、但却也是最为深刻的命题是,作为数字的3,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一个平面,因而就能达到一个最基本、也是最稳定的支撑平衡。因而可见,“三”这个数字,理当作为一种抽象的主干,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我们的日常。

一直以来,这人生就有个“三境”的说法。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孔子也有人生三境说:“少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年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人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这里道出了人生在不同阶段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存在意义。据讲这做过“呵苗如子、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类似事情的曾国藩,也曾有人生三境:“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再来看看物的方面。都说水有三境,为“不污,不形,不灭。”不怕同流合污,没有固定的形状,生生不灭。我则以为,老子所述所谓的“上善若水”,指出的则是水的另外三个属性:即“不形”(柔性而兼与万物)、“不鸣”(忍得孤独,不因价值利他而哗众取宠)、“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予争利)。

因而我在想,其实尤其在我们汉语文字里面,“三”已经不仅仅是实际数字的“3”,还有一个就是拿来比喻和形容一定的程度和层次的。

即便单以纯粹的数字讲,我们生活中的“三”字也几乎就是无处不在的:时间上,我们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之分;空间上,我们也有上、中、下;形态上,有大、中、小;程度上,有底、中、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何以如此?其实“三”这个构架,也并非就是宇宙自然强塞给人类的硬性规定和存在的本原,而是我们人类为了便于对身外世界的了解、鉴别和界定,凭借着人类独特的智慧,长久以来所形成的认知框架。但正因如此,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万事万物的“事不过三”了。

就像在长久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尤其国人)也总爱以“三”这个概念来对他们所认为的作品的杰出和经典予以概括:我们都知道《诗经》就有风、雅、颂三体,而对于书法大家,行书就有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而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便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及《黄州寒食诗》了。

如果要说哲学上有哪些个“三”,那我们人类首先就面临着三大终极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物理上,我们时常聊到讲到一个“三体”的概念,其实所谓三体(three-body problem),那也是天体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力学模型的概念,据说指的就是研究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这些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这三个天体的。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方面,就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易经》,这个“易”,归根结底,讲的其实就是“三易”:即“变易”、“简易”和“不易”。所谓变易,就是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从物理学的角度,也就是一个“运动”无所不在的原理了。而所谓“简易”,作为《易经》的一个最高的原则,并不是单纯的说,一旦你了解了那个事物以后,什么事情都变得明明白白,无甚寥寥了;而是说,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论其如何变幻,都自有其本身的运行规律可循的,最终都是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掌握了期间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来个“举一反三”,在相关的事物认知上获得事倍功半的认知效果。而所谓的“不易”呢,就是说,虽说这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易”出(“变”)出这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至于那个东西是什么?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对于老子、甚或《易经》来讲,那就是“道”了吧~

说起《易经》,还有另外一个“三”的存在。因为虽说《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但其实说到底,整部《易经》,也就只讲到三个字而已!哪三个字哪?一个是“上”,一个是“止”,第三个就是“正”。

所谓“上”,就是“上进不争”。上进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做人修养。从小求上进,惯性一样主导了大多数的人生。其实,上,不需要量化,不参与纷争,不特指官位一直往上升,财富一直往上飙。上,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于正能量的追寻与信仰。

所谓“止”,就是“适可而止”,万事有度,适可而止。如果“止”不住冲过头,就不好了。人们常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所谓“正”,那就是一种“人间正道”,是我们每个人无论出于何时何地、何种境况,其内心深处都应秉持的那个准则。

这个“正”,就叫做“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至道。可能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做顶天,下面这一横叫做立地,而人就在其中间。做人就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所以,这又是一种“三”的哲学了。

而我们现有的东方哲学的渊源来看,经过了大浪淘沙,流传到今天并且我们时常能够用来为我们所用的,无非就是儒释道三种耳。就其各自的视角和态度,相比较而言,儒学讲究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所谓“入世”,并以此作为做人的基础;而到家呢,随心所欲,相信道法自然,认为“天道之不可违”,讲究的就是一个“无为而治”;而佛学,是一种“以出世的方法入世”的人生态度,以一种对于世界的悲悯,通过自己的苦修和付出,来实现“渡人渡己”的“超世”理想。此三大家,并无价值上的高下分野,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为我们俗世间的人们,提供了高于我们一般认知的处世方法。

可能说的过于艰深了。我们回过头来讲我们日常中的“三”字效应。其实那个“三”字,从某个事物的层次和境界来讲,它都是对原有轨迹的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否定,并以其“否定”,达到哲学层面上的又一次上升。

就好比说,一个人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就常有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这就是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一个过程和规律。从“不知”(懵懂天真的无知),到“有知”(自以为是的博学多知),最后升华到新的“不知”(越是博学越感觉自己的“无知”)。

还有说到我们的行业,说到家居的设计,其实也有着常说的三重境界: 第一层次——是表现为一种“无设计”;第二层次——则普遍表现为一种“有设计”;第三层次——应该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表现为另一个层次的“无设计“。”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那个“三”,未必就是一个实际的数字,而是为了表达一种重复、层次的递进关系。

就好比成语里面就有:三心二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避军三舍、三顾茅庐、此中三昧、狡兔三窟、举一反三、三缄其口、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生有幸、三思而行,等等。 之所以以“三”这个数字还表达一种多重和复数,或许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就另有一层更深的学理了吧……

三者,《说文解字》有云:天地人之道也。陈焕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言。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或曰:三者,命之数也;所谓“命”者,道也。

好吧,回过头来说几句“人话”,也就是讲,当我们意识到、或者了解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掩藏着无数的“三”,也就同时掌握了相关事务的运行规律。如此,我们在认识问题、看待问题,乃至在某个问题、有些事情的价值判断上作出我们应有的看待和评估时,就不会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而获得我们应有的正确判断和决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