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记忆:难忘清香四角菱
秋风咋起,菜场集市上慢慢出现了叫卖菱角的声音,可是儿时记忆中清香四溢的家乡大孙巷四角菱,却再也寻觅不到它的身影。
一
城西西去是溪河,一櫂轻舟荡里过。
蟹舍渔庄都入画,山歌遥应采菱歌。
这是家乡的清代诗人杨抡在《芙蓉湖棹歌》中写下的诗句。
仲秋时节,天朗气清,一叶轻舟伴着唉乃的摇橹声,从古城的西水关划了出去,沿着梁溪河西行,到了开原乡河埒口附近,河面渐渐变得闪亮舒展开来,沿河遍布蟹舍、鱼塘和菱荡,水面如镜面般平静,白色点点的菱花若有若无,而青绿色的菱角却很多了。
菱荡深处,荡漾出清亮婉转的吴语小曲,软糯而甜美,那是采菱姑娘的歌声,远远的产山脚下,像回声一样,传来了种田阿哥悠扬的山歌。
真个是一幅江南如画美景,生动秀美得令人陶醉流连。
二
家乡河流纵横,四角菱一直是地方土特产。
以前,家乡种菱面积多达一万多亩,每到中秋丹桂飘香的季节,大街小巷到处有叫卖香气四溢的熟菱,为江南的秋色增彩不少。
家乡出产菱角品种很多,如沙角菱、小白菱、水红菱等,但其中大孙巷四角菱最负盛名。
大孙巷的菱荡地处家乡河埒口,与梁溪河相连,水质优良,活水长流。
它的菱角个头大,饱满壮实,角向内合,呈现出元宝形状,比别处种的要大三分之一,每斤有二十八只左右,壳薄,剥开来只见菱肉白嫩,食之又糯又香。
尤其特别的是,咬去菱壳,菱肉顶端胚点处便有一滴甜汁流入口中,沁人脾胃。
清代诗人杨抡当年对家乡四角菱写下了这样的赞美诗句:
是菱是芰有谁论,翠婉红娇水上痕。
最喜茶前和酒后,堆盘新煮小馄饨。
古人称菱角,两只角的叫菱,四只角的叫芰。家乡的菱角细分起来有三种:一种是两只角的,壳色深红,叫水红菱,种得很少;一种有四只尖角的,一身翠绿,是名副其实的四角菱,种植最多;还有一种,本该长角的地方却没有角,圆圆的,壳色嫩绿,叫馄饨菱,产量不高。
馄饨菱饱鼓鼓、胖嘟嘟,就像家乡人最爱吃的小馄饨一样,可口可爱。诗人所说的“小馄饨”,就是对家乡馄饨菱的绝妙赞誉。
三
家乡人对菱的吃法很多,生吃,可以当水果。大孙巷菱角肉质细嫩,味道甘美,尤其是馄饨菱,生吃别有风味。
最家常的吃法,则是煮熟后用牙咬开壳来吃,由于熟菱已把菱壳的清香煮进了菱肉里,所以吃起来特别清香,甜糯,有如加入冰糖后蒸熟的莲子一样。
四角菱虽好吃,但它身上长着四只尖角,像剌一样,让人感到无从下口。不会吃的人,搞不好嘴上会被它戳出血来。不过家乡的一些老吃客,早已吃出了门道,只见他们双手持菱,看准方位,横着一口咬下去,一只菱肉就囫囵滑进嘴里,手里仅留下一只完整的空菱壳,而空壳上居然连咬缝都难以看出来!
四角菱也可以作为主食,加入大米煮粥吃,新米菱粥更是饶有风味的江南特色小吃,是秋天应时的美食。还有种吃法将菱肉制成菱粉后,再加工成各种糕点。将菱风干后再吃,则格外甜美,而且可久存不坏,能一直放到春节,作为干品供品。
四角菱还可放入家常菜中,做法也有很多。菱肉和荸荠、藕尖一起炒,叫做“水三鲜”,三种原料口感相似,味道却各有千秋,是非常清淡爽口的一道菜。“湖荡小炒”则用菱肉、嫩藕和莲子作为主料,菱能益气健脾,藕能清热生津,莲子养心安神,再搭配少许胡萝卜片和荷兰豆,在视觉上能让人眼前一亮,味觉上又清脆爽口,是开胃养阴的佳肴。此外,芦笋炒菱角、毛豆炒菱角、菱角炒肉片、菱角炒虾仁,都是家常菜肴中的美味。
除了用来吃,民间把菱也视为吉祥之物,菱的寓意为“聪明玲俐”,所以过去孩子上学读书,长辈会在新书包里放进一对老菱,祝愿给孩子带来“灵气”。
四
家乡的大孙巷四角菱为什么好吃?传说与一只金凤凰有关。
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候,有一只金凤凰,飞到梁溪河畔大孙巷河浜口时,停歇在菱荡边的一棵大树上了。突然,凤凰一声高鸣,屙出一泡凤凰屎,劈里啪啦全都落在大孙巷的菱荡里。
从此,大孙巷菱荡里的四角菱就变得肉质鲜嫩,清香甜糯,风味独特,其它地方的四角菱不能相比。
传说只是传说,当年大孙巷人为了保持名气,防止外村人将育菱的绝活偷去,才编出这样的传说来。
其实,大孙巷四角菱之所以品质特别好,选好种菱是关键,其次是菱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栽培管理精细。
大孙巷栽培菱角,采取鱼池育秧,外荡种植,精细管理,严格选种等一整套方法。村上选种留种都由极少数老农负责,手艺绝不外传。选择的种菱,要晚几天待其老熟后采摘,每一只都精心挑选。采下的种菱浸在水缸里,隔二、三天换一次水,再装在竹篮或蒲包里,吊在水中越冬,待到明春播种。
五
大孙巷位于家乡西郊梁溪河畔,这里水清土肥。
每到春分时节,利用空闲鱼池,取出隔年选好的菱种,均匀撒播,菱身一半入泥。每亩用菱种约六十斤,培育成的壮秧在芒种季节定植外荡。一般菱秧五、六支为一丛,根部用蒲包扎紧,蒲包里拌有猪窝灰、河泥,让菱丛漂浮在河面上,平均每亩菱荡只要放十几丛菱秧就行。
开始时,疏疏朗朗几乎看不到菱叶,但一过黄梅天,满河荡的菱叶就支楞着把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处处是生气勃勃的碧绿色。很快菱塘里又开满了一簇簇白色、淡红色的小花,红蜻蜒、花蝴蝶、小青蛙、灰蜘蛛,尽情地在花丛绿叶间嬉游,连周围的空气里都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
大孙巷四角菱的产量较高,亩产可达千斤左右,而别处一般产量仅三、四百斤。大孙巷菱成熟期较别处的菱要晚十天左右,一般在中秋节前后采收上市。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这是明代诗人杜琼在《采菱图》中描写的采菱图景。
一到采菱时,家乡的采菱姑娘以大浴盆为舟,轻盈愉快地穿行于碧绿的菱叶中间,用灵巧的双手在青翠水灵、密密匝匝的菱荡中采撷,景色如画,令人心怡。刚起水的菱,剥一只放到嘴里,鲜嫩、清甜,几乎嚼不到什么渣滓,是名副其实的“水果”。
菱花是自下而上分批开放,分批结果,所以要每隔六、七天采收一次,过迟则老,过早则嫩,采菱姑娘要在菱荡里仔细观察采摘,避免遗漏,防止菱角变老。
六
大孙巷四角菱深受家乡百姓的青睐,过去其出产的大部分由小贩预先向农民包销,有固定的主顾收购。
过去家乡县城里东大街的李阿菊、王阿二,都是专卖大孙巷四角菱的大户,每天要卖出二百多斤。上午到荡边取菱,运回店里马上煮熟,下午即上市出售,到傍晚就卖光了,保证新鲜不隔夜。
还有一些串街走巷的小贩,专门制作了“大孙巷四角菱”的铜字招牌,以广招徕。他们挑着一副担子,一头上面放着髙髙的木甑,下面是煨有炭基的铁锅,用以保温。另一头是一只鼓形带盖的木桶,里头也是放着熟菱的。嘴里喊着:“卖——四角菱唻——!大孙巷上咯——四角菱!”
有人来买,就把担子放下,揭开木甑盖,用碗从甑里取出热气腾腾的菱角,飘散出阵阵好闻的菱香。
这些小贩中,有些卖的是正宗大孙巷四角菱,也有一些是假冒的,打着大孙巷的旗号,但只要是家乡出产的菱角,质量也并不太差,只是口感上有着差异,若吃到正宗大孙巷的菱,食后真正会齿颊留香。
惠山天下第二泉旁边,还定点设有一个大孙巷四角菱的销售处,边品茶,边吃菱,是家乡百姓中秋前后应时赏游的传统乐趣。就连许多旅居上海等地的人,也会回到故乡,品尝家乡的四角菱,以慰乡思。
七
可惜,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大孙巷的菱荡一部分被改为鱼塘,一部分改种蔬菜田,从此大孙巷四角菱就在家乡绝迹了。再后来,为了发展乡镇工业,连渔塘都被填平了。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又开始建造居民新村,整个村子演变成为一个居民小区。昔日大孙巷的菱荡,连水影子也寻不到了。
现在每年秋季,虽然仍有菱角上市,但家乡本地,除了邻近太湖的河道和沟塘为了净化水质,试种有少量四角菱和水红菱外,已经没有出产了。
小贩叫卖的菱角,大都来自浙江嘉兴、苏北泰州及洪泽湖等地,且以红菱和乌菱为多。
每当天高云淡,明月当空的秋夜,回忆起带有清香水气的家乡大孙巷四角菱,就会使人沉醉到江南水乡如画的梦境。
唉!家乡的四角菱,叫鹅哪亨弗想佗!(家乡话,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叫我如何不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