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企业家素描:卖茉莉花的徐老太
起早贪黑小半年,
茫茫闹市坐一角。
成本不高毛利低,
天越热来花越俏。
正当80年代电视剧《上海滩》风靡华夏的时候,浙江省余姚市的徐小姐30多岁时也行装简陋,闯荡上海滩了。凭着一手精湛的厨艺,在饭馆里做厨师,在男人垄断着的厨师界是一名少见的的巾帼英雄。
崇尚着自由的徐女士1994年终于咬牙决定不再给别人打工,受别人的管制和克扣,自己开了一个小饭馆。三年后竟然就积攒下了三万元,这在当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在那时我就是万元户哪!”今年61岁的徐老太回忆起这个成就,依然不无自豪地说。在90年代中期,月收入500元算是个中上等的收入水平,那是在政府机构或大的国企才能有的收入。
延传了千把年的一成不变的茉莉花手镯制售行业,不知是否位列中国人常说的360行。笑得嘴还没合拢,徐女士突然有一天发了愁。原来,在中心城区写字楼和商铺开发的热潮下,房东提出大幅提高租金,徐女士只好关店,又去给别人打工,做厨师。在这当中认识了在街头卖茉莉花的女友,于是在6年前也辞职,加入了这个古老的行业,这个在暑热天气才营业的行当。
买茉莉花的人主要是白领女性。所以她的商场就是地铁过道、闹市口、百货大楼的外面和酒吧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直接竞争对手就是香奈尔5号、兰蔻驿动香水、雅诗兰黛欢沁、雅顿白钻、香奈尔魅力,以及圣罗兰鸦片、让保罗·戈蒂埃、古弛嫉妒,以及卡尔文克莱恩公司的男士香水克莱恩1号和阿玛尼的寄情水等品牌和柜台!在品牌遍地的今天,这些卖茉莉花的老太太们往往就像空气或是你身旁的小草一样,或是悄然飞过的蝴蝶一样,很多人即使驻足凝视,也往往熟视无睹。
铁丝和白丝线是辅材这个工作的特别之处在于,你根本不用叫卖,你只需坐在那里,切、缠、扎、扭。就拿玉兰花对坠儿这个玩意来说,所有的工序就是切掉多余的花蒂、用白丝线捆起来,将细铁丝扭成个挂钩样的东西,再把两头的铁丝扎到每朵花的花蒂上,形成一个对坠儿,就行了。做茉莉花,工序就要繁复多了,技术含量更高。
每个茉莉花手镯好的 - 也就是用花苞做的 - 一个卖10元。用已经绽开了花苞的花做的,则只能卖5元一个。玉兰花对坠儿要便宜得多,5元钱2个,有时也卖3个 - 看自己的心情,也看买主的情况。
将花蒂修建整齐后,用白丝线缠绕花朵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她每天茉莉花手镯可以做卖七八十个,玉兰花対缀儿六七十个。周一到周五每天赚七八十元,周六周日可以达100多元。
她还有四个同行,一道向一个鲜花批发商进货。“联手进货的人越多,价格越便宜,”她说。她一天进货3-5两鲜花。那个批发商每天进货六七十斤,除了供应上海市场,还要向江浙两省发货,真可谓,一朵小花白又洁,撒下天涯都是香。
刚做好的成品 - 玉兰花5元2-3对,茉莉花扇子和中间的茉莉花手镯5元1个,最右边的用花苞做成,10元1个茉莉花和白玉兰手镯对坠儿的消费季节主要在一年当中的5-10月。天凉了,人们就不稀罕它了。徐女士说,这行当虽然赚钱,但却是个辛苦活,血汗钱。每天5点就要到地铁里卖花,晚上直到12点才收工回家。“每天早上床上累得都不想起,爬不起来。你想啊,即使是老年人,正常也需要7个小时的睡眠啊。”她说。除了这一点,她实在想不起这行当还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让她高兴地是,淮海中路某家中国人开办的连锁咖啡店以献爱心的名义经常高价买走一些茉莉花手镯和玉兰花对坠儿。那位喜爱茉莉花的中国老板将这种古老的香喷喷的东西再送给自己的顾客。
没有顾客的时候,间或张望一下,算是一个难得的放松机会望着身旁穿梭而过的俊男美女们,她也曾想过在网上开个网店,但很快就掐灭了这个念头。茉莉花做好手镯之后,保鲜期一般最多只有两天。即使当天送到,客人顶多也只有一天多的享用期,而且花的品质也会大不如前一天。所以她的商品制作和售卖方式一直没有改变。
她目前在马当路一带租了一个六平方米的小屋子,月租金500元。还好有窗户,就是没有卫生间,她说。
她在余姚有社保,那里的医保在上海也可以用,可以在上海七个医院使用,包括瑞金医院。这让她很满意,很知足。
她还打算这样再干几年,就歇业,享受自己的晚年了。应该是个衣食无忧的晚年,她说。
馥郁的芳香征服了这位刚刚进入小学的小朋友。对于茉莉花手镯来说,00后这一代消费者已经登堂入室。后记:
1600年前汉朝使者从西域一带引入茉莉花,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均有大面积栽培。茉莉花可是说是中国人最早最原始的香水了。《好一朵茉莉花》是世界上恐怕比《东方红》都要令人熟知和喜爱的歌曲,即使是高大上的严肃乐团要演奏中国民族乐曲时,这首歌往往是首选。中国人喜爱茉莉花,因为其香气馥郁高雅。茉莉花广泛被用来窨制茉莉花茶,是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的首选饮茶品种。在江南一带,更有女人夏天佩戴茉莉花的习俗。一来驱蚊避暑,二来散发着天然的令人愉悦神爽的香味。中医上,茉莉花被看做是健脾。更多的知识课参见搜狐百科和吴大真的博客:茉莉入药一室香,健胃消愁不用愁。
*此文最早发表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