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中二读书会

内心的矛盾来自哪里 Day2

2017-08-19  本文已影响51人  大瑞RayD

(从“在这个问题上……” 到 “……而是名义和陈规陋习”)

所有分离而叛逆的内心、对感情的不信任,是由于我们的逻辑运算已经被用于对抗我们自身。然而婴儿却不是这样。他们的心灵是完整的,他们的眼神尚未被征服;当我们看向他们的脸,反倒是我们开始感到不安。

这种不顺从是一种人类本性里的健康态度。……但是,成年人却一直将自己的意识禁锢起来。一旦他做的事、说的话受到赞赏,他就成了一个有负担的人,受万千瞩目,从此被所有这些人爱恨的左右。他对此根本无法释怀。

我们会在独处的时候听到内心这样的声音。但当我们踏入世界,它们就变得微弱乃至不能听见。

——《自立》 爱默生

冲突本身是人活着的方式——只要一个人还需要选择,就说明产生了矛盾。

我自己是个选择困难症很严重的人,像我在 当你感到软弱 里写的那个场景,骑着自行车转圈圈的犹豫不决,是我面临许多决策时内心的写照。观察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想要通过外部的评价体系,寻找到一个“最优解”,以及惧怕因为没有找到这个解带来的惩罚。自己的意识给自己的惩罚:“你怎么又搞砸了?”

在这些费尽心思的考究和计算中,我始终想剥离的是我自己的因素。——“我想要什么?”、“我感觉到了什么?”。我的教育、我的成长背景教给我的潜在信息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社会的规则;你要按规矩、按大家期待你做的那样去办事;你的感觉、你自身是不重要的。如果你去观察小孩子,你会发现,小孩子不是这样的:他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是会开始闹、开始哭;他们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敏感,没有夹杂其他后来的观念。——反过来说,许多时候我去看长辈教育小朋友的方式,我会觉得非常可悲。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不许哭,哭有什么用”、“再……就打得你好”;我见到最常用的教育工具是惩罚。羊群的文化要的事合群,我们不需要个性。我们渐渐长大,也渐渐变得不会表达,甚至不知道能去表达什么。以至于,甚至当我们想要表达爱的时候,习惯的方式通过引起对方愧疚感。(我对亲戚的观察):你怎么不对自己好一点、你怎么这么傻……

当一个人被外界批评或赞扬的时候,他其实是被工具化的——外界的评判会变成他内心的尺度: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评判会渐渐侵入内心,外在的权威终究会变成内在的权威。内心的矛盾就是一场内心权威和真实自我的争夺战。直到我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一直在被巨大的惯性所裹挟。

我特别喜欢陈海贤老师的这句话:“我们最终都要和自己和解”。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是重要的,它揭示的是我们自己生长壮大的过程里所仰赖的养分;许多时候,权威的内化,是为了保护仍在成长中脆弱的自己。那么理解和接纳这些,就是在重构我们自己了。

矛盾不可能通过对立的思维方式本身去解决。别急,只要还能听到内心的声音,就还不至于弃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