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族B(8)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31岁的徐刚北漂8年,目前年薪税前60万想结束北漂生活和父母团聚,过炙热的生活,又舍不得北京的包容和公平,害怕滋生离开北京的念头。
01
徐刚出生的时候,姐姐已经5岁了,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父母带着姐弟两个离开农村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县城市场上摆了一个服装摊,平时父亲看摊位母亲在家照顾徐刚姐弟两个,父亲出去进货的时候,母亲便带着徐刚到市场临时看摊位。
父母的摊位伴随着徐刚的成长,那年头虽然经营实体店做生意辛苦但收益还算不错,父母进城的第五年就在农行家属院用朋友的名额购买了一套小两居。刚开始姐弟两个睡次卧的上下铺,徐刚上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在客厅隔出一张单人床位的空间,他有了自己独立的居住空间。
姐姐不怎么爱学习,周末和假期更愿意到市场帮忙熟悉经营模式,初中毕业便帮助父母搭理生意。摸索出一点门道后,姐姐另立门户经营了一个毛线店的摊位,不但卖毛线还加工成品,她心灵手巧织出的毛衣、围脖和帽子很受欢迎。
而徐刚则和姐姐相反,不爱热闹酷爱学习,父母给的零花钱基本上都去新华书店买成了课外书。
父母对儿子的行为喜上眉梢:“咱们是祖坟上要冒青烟了吗?”
小学、初中徐刚学习上根本不用父母超心,中考时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
从县里考上重点高中父母们都非常重视,多半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徐刚父母也不例外,在学校附近的刘家大院里租了一间民房。
刘家大院里共有11间房子,房东是一对老夫妇,自来水在院子里公用,男女厕所都有,而且管理严格按时落锁,最主要的是房子只租给学生家长,口碑不错。
徐刚的妈妈周一和周六在出租屋里陪伴徐刚,周末回家给父亲张罗一下。
当时徐刚家已经有了自己家的门店,主打经营随心男装。而且每年只需要到公司开两次订货会,换季的时候到公司挑选款式,母亲不在家的时候,父亲辛苦一点对生意影响不大,况且姐姐已经成家偶尔会给父亲送饭什么的。
一晃三年过去了,徐刚的成绩虽然并不出众但一直很稳定,高考也是正常发挥,后来被北京一所“211”学校录取了。
02
父亲经营生意这些年见多识广,经常鼓励徐刚:“别闷着头学习,多出去走走看看方便将来的职业发展。”
“别牵挂我们两个,生意不错经济上咱们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母亲也给徐刚吃了定心丸。
大学四年徐刚一直积极参考学校的社团,小长假的时候也在周边走走看看,慢慢地爱上了北京这座城市。
毕业的时候徐刚征得父母的同意留在了北京工作,一切都从最基层做起。薪资待遇低,父母支持了徐刚一年的房租,在没有经济的压力下徐刚敢于跳槽,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互联网方向深耕从最基础搬砖开始。
度过实习期徐刚慢慢找到了工作的乐趣,而且乐此不彼,自然薪资待遇还算不错。
在第一家公司干了两年之后徐刚跳槽了薪资待遇增长了30%,看到了希望徐刚搬砖的劲头更大了。
父母在老家开始着急了不停地催促:“儿子工作是一方面,遇到合适的姑娘找一个。”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结婚何谈容易?婚房就是个大问题!
“不急,我让自己先成长起来才有资格谈婚论嫁。”徐刚赶忙宽慰父母。
“要是在外面压力大就回来找一份工作,别太苦了自己。”父亲看问题向来客观不让儿子为难。
“现在做决定为时尚早,再等等吧!”徐刚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
03
后来徐刚在工作对接中被合作的公司挖过去,自然薪资待遇又上了一个台阶。
即便是持续戴口罩那几年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徐刚的薪资待遇还在上升的趋势,这也是他飘泊在北京的信心。
转眼间徐刚已经在北京漂泊了八年,年薪也到了税前60万的高度,但是徐刚的内心还是不稳定。
父母依然尊重他的想法:“你要是愿意在北京留下来,我们拿出所有的积蓄再借一点也可以给你服一套小房子的首付,大不了我们再干几年,你就成为新的北京人了。”
徐刚内心非常纠结:“平时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到我这里小住一段时间,而我也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和父母团聚,不过4——5天的时间,然后又各自忙碌起来。”
“那就回来呗!”母亲自然希望儿子回到身边。
“我也厌倦了这种漂泊的生活,想让自己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炙热的生活。”徐刚内心的渴望一览无遗。
“回来正好不超年龄可以考编。”母亲及时诱导儿子。
“真的要回去吗?回去能适应吗?”徐刚扪心自问,“上个春节回去和同学聚会,他们谈论的多半是谁谁升职了,谁谁过得不如意了……”
徐刚插不上嘴,想给他们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圈子,貌似同学们不感兴趣。说好的好哥们每年都要聚一聚,可是真的坐在一起感觉真的融入不进去他们的圈子,真的回来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岂不是更孤单?
“其实小地方的圈子更复杂!”这是同学聚会结束后徐刚的直觉,“而在北京关系更纯粹一些,尤其是在公司做技术能者上,不行就下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这一年徐刚调整了心态,着手下一步的打算:“目前房价在调整,有父母拖地貌似自己也有了在北京购房的能力,大不了给银行在工二十年。”
当徐刚把这个决定在春节前告诉父母的时候,父亲给予的回复是:“还是那句话尊重你的选择。”
“你觉得好就按自己的想法办吧,不要顾忌太多。”母亲宽慰着儿子,语气里有诸多无奈。
自古忠孝两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何去何从,徐刚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