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知到的,就是你的世界观
说起“世界观”你会想到什么?是那句“你都没见过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还是“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我并不懂,对于我来讲“世界观”也是个很宏大的命题。我想以我的水平线还不足以够到讨论世界存在的一些问题。
1.每一个国家都能拥有和平
虽不足以讨论,但在我的主观意识里。大方向当然是希望世界和平。
电视剧《朱元璋》里,有一段皇帝与臣子视察扬州的情节,诗人李白曾经念着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在那个时刻,因为战乱,繁华早已被脚下踩着的森森白骨所替代。
影视剧内容或许多有杜撰,但现实版的战乱国家也并不是没有,叙利亚就是其中之一。网络搜索这三个字,图片里随处可见的不是风景的美好,而是灰度极强的战争烟火与伤亡。
虽未经历,看着那一张张图片,依然觉得并不那么轻松。何况听老一辈的人讲述战后的日子,资源匮乏,啃树皮、吃草根,被饿死更是常事。
饿,我是经历过的,可饿死,想必是种极其严重的酷刑了。
引起战争最深层次的政治原因,我不知道,也并不想知道,我只单纯地希望世界和平!
如果,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土地上,能够不因地盘的抢夺、资源的匮乏将本该和谐的社会变得烽火四起,也不会因为战乱而导致生灵涂炭。
那么,即使社会发展的缓慢,又有什么关系?
但现实是不容有所希望的,毛主席说“落后就要挨打”国与国之间像极了旧时代村落。弱小的村民,说话做事总不及村子中那个庞大的家族硬气。你人少,你落后。某一个时点,其中一个好惹事的“我”就要跳出来欺负你,就要把你的变成我的。
清政府本意用来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却又在政策的推行下,逐渐失去了学习先进的机会。致使国家落了后,战乱也随之而起。
总有人喜欢用天堂与地狱来开玩笑比喻自己所处的困境。若论天堂与地狱的分别,最明显的,我想一定来自于战争。
那才应该是一时天堂,一时地狱了吧。
2.每一个家庭都能告别贫穷
贫穷向来是个问题。小时候听的最多的是“希望小学”“扶贫款”现在是“脱贫攻坚”。这些字像是在人间扎下了根,经常由尘土飞扬的天空飘进耳朵。
前两天读了一篇写《何以为家》的影评,那是一部讲述黎巴嫩难民的片子。在那个以贫穷为伍的世界里,孩子变为摆脱贫穷的工具。可这套赚钱的工具却没能使家庭走向富裕,大人们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中,生活不能改变,贫困依然如故。
孩子多与贫穷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这里没什么可讨论的。只能说把一个孩子拥有的物质分散给三个、四个、五个,和那个物质只放在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家庭,孩子幸福,父母操劳的自然也会少一点。
导致贫穷的因素当然不止孩子多的原因。更有如交通欠发达、土地贫瘠等很多因素在里面。但什么时候才能听不到这些贫与穷的字眼呢?当我们不再能听到,或许我们就已经走进了小康之路。
3、观点的对与错,自己无法区分
上学的时候两个同学因为一本书中作者的观点,争论到互不理睬。我只觉得奇怪,后来才明白,每一次的与人争论都藏着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这个看法的形成,一定又是夹杂着成长环境、原生家庭等因素的。
以前看过新闻报道过的某个诈骗村,村里上到七、八十岁,下到十七、八。每个人皆以诈骗为生,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骗不到才是丢脸的事儿。在他们的认知里,会觉得世界本该如此、社会本该如此。
就像暴徒认为世界上的人都该杀,骂人者认为所有人都该骂。观点的形成,逃脱不了从小到大环境的影响,也逃脱不了对外界的认知,对与错,也像是从来没办法区分。
但观点可以改变吗?当然是一定的!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这两者有所改变,观点自然会有所改变。
张国强在电视剧《无贼》中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观点,小偷这个“职业”钱来的块,不用太费力。他们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偷窃是一种大罪。直到偷开了别人忘锁的汽车被关监狱,才知道,原来自己理解的是错的。
尽管改邪归正后骑着三轮车拉着警察夫人自然自语“真是怀念以前满大街都是取款机的日子”,也没再去“重操旧业”。
这里的他自然是被警察叔叔改变了精神世界。生活虽然艰难,可一旦精神得到改变,那么,诱惑即使还在,也不会再影响到自己。
影视剧里当然是美好的期望,现实不一定这么完美,虽不完美,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相信坏人能够变好,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会看到美好。
想起那句“你冲着镜子笑,镜子里的自己同样会朝着你笑。”
外界的美与丑,你可以选择。
内心的快乐与忧伤呢?你也同样有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