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昨天学生考完试后,我们就开始了繁忙的阅卷工作。
每学期期末,我们的考试卷都比较难阅,因为包括一张大卷和一张小卷。小卷用胶水粘在大卷上,题量比较大,阅卷比较麻烦。
按照我们学校一贯的要求,我们都不能阅自己的卷子,由其他年级老师阅卷。既然自己不批改自己年级的试卷,就容易产生一些阅卷上的小问题。因为阅卷的老师不是本年级的带课老师,所以对本册教材的内容不是很熟悉,就按照给出的标准答案批改。这样的批改方式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阅卷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批改严格按照标准答案进行,统一尺度,没有问题;带课老师则认为只按照标准答案批改太死板了,扣分不合理。这不,今天就闹了这样一遭。
今天上午,我们的阅卷和登分工作全都已经结束了。老师们都拿到了自己班级的试卷。大家拿到试卷的第一时刻,肯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成绩。在翻看试卷的时候,同组的老师就发现了批改我们年级作文的老师在一些写得还不错的作文中扣分较多,在办公室里抱怨着。我翻看了我们班的试卷,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但是不严重。我们这次习作要求是用具体事例写“一个熟悉的人”。同事发现他们班学生写的是交警,文章写得还不错,但扣了6分。她认为这篇作文扣的分多了,觉得写交警是可以的。而我看到试卷上阅卷老师专门圈出了“熟悉”一词,说明在阅卷老师的理解中,“熟悉的人”应该是自己身边的人,老师、亲人、同学、朋友都可以,但交警不行。因为两个人对“熟悉”一词的理解不同,所以就认为扣分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下午开会时,我们刚一进会议室,我们阅的那个年级的教研组长就来找我们,说口语交际题扣分有点多了,还说他们当时就是这么教的。我们教研组长回复道:“我们就是按照标准批改的,尺度已经比较松了。我一会儿把答案发给你们,你们看一下!”结果下午开完会,她们年级的几个老师还在找我们说问题。我们几个也有点无奈,因为期中练习的时候,她们这个年级成绩不太好,被领导批评了,所以在阅卷时,我们都相对放松了尺度,没想到她们还是觉得我们改的严了。
其实大家都没有错,只不过立场不同,标准不同罢了。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做的都是该做的事情,只不过这样的标准在对方看来是不利于自己的,就感觉这样做有点过了。
这件事告诉我,对于有些事情,不要过于纠结对错,因为对每个人来说,对错的标准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