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乃为己 无问西东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7条:《知识—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感悟:
“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对知识所作出的真知灼见的界定。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本身有两层含义:一、知识是到达目的的力量;二、知识是手段、运用,借助所学的知识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知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呆板的、凝固的,而是应该变通的、灵活的。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了他们活的思维,知识也就运转了起来。越是有兴趣越是想学,日积月累,不断的充实。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思考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样一来,他就会不断地思考,激发他掌握更多的知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个知识长进的链条:兴趣—知识,知识—思考,思考—兴趣……用知识去学习知识、用知识去思考知识、用知识去收获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有了力量,学生的学习也就一步步地自然前进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和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作教学一样,都是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的。苏霍姆林斯基又指出:“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不光是在低中年级词语的教学是关键所在。高年级的课文往往篇幅较长,教师必须“长文短教”。要做到“长文短教”,必须抓住关键的“语言训练点”,往往大都是段落、句子、标点,这些又往往落在重点词语上。
学习应该是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作者在教孩子们学词的时候,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们去体会感悟,这是学习的输入过程,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是知识的加工与输出过程,经过了这个过程的学习,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这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
那么请你努力做到: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成长的手段。不要让知识成为死的“行装”,而要让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中活起来。否则,就没有完整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在细微处留心观察,把生活与学习很好的链接。每周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是引导孩子们参与到家庭的建设中去,与家长一起劳动,一起锻炼,一起做家务,一起做美食,并用日记的形式加以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父母的辛劳,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感受到语文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班级参积极参与的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首先孩子更加的阳光自信,快乐幸福,对周围的事物更加的敏锐。
由兴趣获取的知识更长久,由自主参与的课堂更精彩,也更能深入学生内心。愿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打造优质高效的快乐课堂。
早上阅读网师榜样教师的蜕变历程,内心被一粒粒顽强的种子的昂扬姿态冲击着,感动着。从老师们闪烁着智慧温暖光芒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一颗颗火热的积极向上的心,还有那让人心生敬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向你们致敬!晚上跑步五公里,慢摇微出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