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4A腔

2022-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吾秋

记得初入职场时,某天部门领导拿了份文件过来,跟同事说,“Lisa,你把这个scan一下,我急着要。”

同事立马起身,接过文件去打印机那边一顿操作猛如虎, 三分钟后回来把文件交给领导。

她还没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便听到了领导的尖叫声:

“我要的是scan,你给我copy。请问,你知道什么叫scan吗?”

仔细想想,scan就是扫描的意思嘛,但同事当时慌里慌张,一下子没理解领导的意思,又不敢多问,便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把文件给复印了一份回来。

什么是4A腔,上面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4A即为中英文混杂的话语。

其实这些单词我们都学过,也都认识,只是突然被加进了这样的语言环境让人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不止是同事不适应,我也不适应,这种讲话方式我以前只在港台剧里看到过。后来在职场上我们听的越来越多,也偷偷吐槽过这家公司有点装B。

我去查了一下4A腔的来源,也不知道是真假,分享下:

4A诞生于中国传播业为基础渣渣的时代,引入了算是一套正规的流程体系,各种brief、reiew等高端词汇必须讲英文,因为中文翻译过来的词汇不高端,逼格太低。

那么,可以理解为散装英语?

吐槽归吐槽,一开始, 我们也在避免这样的说话方式,但是多年后不自觉地入乡随俗,因为客户的相关产品信息和市场资料都是英文,跟客户之间的报告和沟通都是英文,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都这么说,并没有人会觉得奇怪。

比如,我们会说:

“下周的forecast 可能会de-commit,原因是xx材料交期delay到x时间,当下的recover plan是xx,当然我们已经在尽力push厂商,有任何消息会及时update."

啥意思?就是下周订单达不成了。

为啥? 材料晚了。

那啥时能完成?要再晚xx天,已经在催厂商加快速度了,有消息就更新。

或者说:

“目前这个issue主要gating在xx,牵涉到的部门比较多,可能我们要一起开个会, 找出solution."

啥意思?就是这个问题卡在xx上,要开会找出解决办法。

装不装?即使时隔多年,我依然觉得挺装的。

那能不能全说中文?不行。

当某些英文词已经成了工作术语时,比起它被翻译出来的中文意思,你用这个英文单词反而能够得到大家更快的理解,相应地也降低了沟通成本,在某种情况下,它已经形成一个语言体系,并且在很多的公司得到运用。

事实上,我从不敢装,毕竟我的英文口语并不好,虽然跟全球客户沟通,但大部分用的都是邮件,英文邮件可以给自己一个思考缓冲的时间,而不像口语需要即时输出。而我们也有对应的本土客户来帮忙,因此4A沟通足够能解决问题。

怎么办呢?在一个环境,就要适应这个环境。当然,出了这个环境,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就真的不能这么4A了,否则可能会被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