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第369天
沉默久了,终将呐喊
1912年2月19日,30岁的周树人辞去山会师范学堂的校长一职,来到北京,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长。这个科室负责管理博物馆、图书馆、动植物园、美术馆、美术展览等事务,以及文艺、音乐、戏剧等文化遗产的调查、收集及通俗教育等工作。
周树人的上司是教育总长,革命元老蔡元培。在当时,留洋的知识分子大多接受的是英国的功利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而蔡元培却是少有的研究德国哲学的思想家。他根据康德的美学理论,强调美感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新主张。由此可见这个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的重要性,正是推行“美育”的有力工具。
蔡元培还委托周树人担任讲师,开设“艺术略论”的讲座。从1912年6月到7月,他共做了五场演讲。但人们从一开头就对此不感冒,纷纷缺席或退席,到最后一课时只剩下一位听众。但他仍坚持讲下去,因为在这个丑剧不断上演的世界里,毕竟还有一个爱美的人!
后来袁世凯暴露出专横跋扈的真面目,蔡元培递交了辞呈表示抗议。就在他正式辞职的前两日,教育部就将“美育”从新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剔除了出去。周树人人微言轻,只能在日记中感叹:“闻竟删美育,此中豚犬,可怜可怜!”讽刺那些人如猪狗般见识短浅。
蔡元培的辞职,对周树人来说就意味着“辛亥革命”的败亡。但他还是尽可能推动一些大项目,以泽被后人,比如历史博物馆的开设、北京图书馆的迁移、通俗图书馆的设立等等。此外他还和许寿裳等人一起,为制定中国的表音符号——“注音字母”而殚精竭虑。
但他做的种种努力,无助于阻止周围环境的恶化。他的好友陶成章、宋教仁、王金发先后被暗杀,大批革命党人遭到排挤,甚至惨遭屠戮。但这些暴行,表面上都打着革命的名义,披着一层伪善的面纱。周树人再次感受到一种蒙受欺骗的屈辱,他极为愤怒,又极为失望。
此时的周树人,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革命激情。他住在北京一处偏僻的小院里,整日埋首于古籍的辑录、校勘,金石文、画像石、砖画拓本的收集、誊抄,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客中少有人来,这些事情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他任由自己的生命,就这样暗暗地消去。
但好友钱玄同却不会让他这样颓废。从1917年8月开始,他开始在这处院落频繁出现。他两人是相识多年的朋友,钱玄同还曾给周树人起了“猫头鹰”的绰号。钱玄同翻看着那些碑文,慢慢地说:“我觉得,你可以写一点文章.......”
周树人知道,钱玄同正在办《新青年》,这是在跟自己约稿。于是就有了那场“铁屋子”的争论。在一座看似坚不可摧的铁屋子里,睡着很多快要闷死的人。钱玄同说,他们需要“猫头鹰”刺耳的啼号,因为只有醒的人多了,才有毁掉这座铁屋子的希望。
于是周树人答应了要呐喊两声,给寂寞驱驰的战士们添一份慰藉。1918年5月,他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其中“鲁”是母亲的姓氏,而“迅”则是之前的笔名——“迅行”的第一个字。此后,周树人就成为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