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后记

2017-04-24  本文已影响16人  蕊梦蝶想

写完论文初稿,志此纪念。



论文的写作,源于对士人的反思。三年间,从对士人的无限敬仰,到发现士人应对现实无力时的沮丧,再到发现士人的道德理想主义往往荼毒现实时的悲哀,自己对于士人的看法不断随着时间改变。士人言行的种种落差,士人名实的各种似是而非,诱使我不断去追问。写作论文的过程,在不断的追问中,也不断地否定原有的内容。愈问愈深,愈发现士人无时不处在政治的牢笼,愈发现士人种种矛盾之中的不得已。从批评与否定,到理解之同情,追问以士人为始,却以政治为终,始料未及之处,也是自我心路的转机之处。

就北宋而言,初看《宋史》,无处不是明确的道德判断,看完《长编》后,回头再看《宋史》中的那些是非判断,不禁让人感慨政治对于道德形态的构建。而就《长编》而言,类似的某一事件,在北宋的不同时期,士人的议论可能不同乃至相反,现实政治才是道德判断的指归点。看《宋史》,只是“身后是非谁管得”,看《长编》,却明白即便是“生前是非”亦不由自己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争名”,便是士人不得已的选择。在君子和小人二分的思维框架下,“君子”之名是必然争夺的对象。因为不是“君子”便是“小人”,而一旦“争名”失败,被贴上“小人”的标签,便意味着生前身后的骂名,而无人问道德功业的实际情况,更有甚者,以其道德为奸邪之罪名,以其功业为祸国之罪证。初看历史,对于是非颠倒的情况不免激愤,后来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先有正邪而后分君子小人,而是先分君子小人而后有正邪。从而对于人云亦云的历史是非多一份追问,而对于士人生前身后的命运多一份同情。

“闭门是深山,读书为净土。”将近一年的集中阅读和写作过程,自己也处于近乎闭关的状态,记忆还停留在初秋,而今竟已初夏。“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春花虽歇,秋月可待,外在的变化或不足惜,而论文本身的遗憾则在所难免。从最初试图概括出一个通代的逻辑线索,到截取宋代作为论述对象,再到开题前进一步缩小到北宋,尚是时间上的自觉取舍。至于开题报告中所设想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感觉每一点都可以无限深挖,而每挖一次都是又一层新的世界。因为时间的限制,如今论文也只写了其中很小一部分。如今的第一章只是原计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而第二章和第三章则只是原计划中第二章第一节中的两点,总体上只呈现了原计划中的一个方面,而论文的主题及结构也因此而被压缩调整。“学贵知止”,知止不殆,既是教训,也是无奈。

生于僻壤,长于陋巷,遇见明师,是多年的渴望。多年之后,当我已不再幻想,渴望也逐渐冷涩之时,竟如愿以偿。木讷如我,通达如彼,三年间,与导师的坦诚沟通,是我之前所未经历亦未曾想到的。这三年,是我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间多少迷惘困惑,因为导师的耐心倾听与循循善诱,而逐步摆脱内部自洽的闭环。写论文作为自我反思的一个途径,在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身影,对于外在评价的转变,亦是自我感知的转变。而自我反思与写作的过程,亦是导师不辞辛苦地指导与鼓励的过程。与此同时,专业各位老师的课堂,也惠我颇深。至于旁听各院系课程时遇到的各位老师,在数百场讲座上遇到的各种嘉宾,莫不启沃我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百川汇海,峰峦迭起,明师聚集。在此,赞叹已属多余,惟有铭恩默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