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读书会上的即兴发言

2019-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ca0717

(这是我本周四晚在当地一场线下读书会上的即兴发言,现将其整理成文字稿,请大家指教。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孔子:人能弘道》)

各位书友,大家好!

我叫陈安,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很荣幸跟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我读的书不少,一年大约有50本左右,但还没有认真读过《论语》,也一直想读来着,这件事我计划了10年(笑)。所以,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对于儒家思想,我只有零零星星的知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刚才,我抽到的卡片是个“器”字。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到《论语》中与“器”字有关的句子,倒是让我直接想到了《易经》中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同时,也想起了浙大校歌中的歌词: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当然,浙大校歌中的这句话自然是出自《易经》。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各位都听过“形而上学”这个词吧,所谓的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世界本源的一个哲学分支,追求的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它是抽象的。而形而下呢,它是具象的。器具器具,它是一个具体的物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所以,我的理解是,“器”可以引申为功用和功利。由于对《论语》知之不多,特此百度了一下,原来是这句话:君子不器。这个是听过的,但不百度的话,确实也想不到。所谓“君子不器”,是说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为人处世,也不能仅仅看中其具体的功用,不能太有功利心了。

可是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中,有太强的功利心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太多的人抱着功利的态度而不自知。比如,工作了几年想考一个研究生,有人会问,读了有什么用,能升值加薪吗?读一本书,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读了有什么用。幸好有读书会这样的非功利活动,让我们能够不抱功利性的学习和交流。从这个角度上看,在座的朋友都做到了“君子不器”。

关于孔子。除了印象中那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正派形象,在我的印象中,他也有“滑头”的一面的。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穿这一身绿衣服的人和孔子的弟子争论,一年有几个季节,绿衣人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弟子说有四季。两人争执不下,于是约定,谁错了,就磕3个头。 结果孔子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弟子不得不向绿衣人磕三个头,绿衣人很得意地走了。事后。孔子的弟子很不服,就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为什么说是三季?孔子说:“你没见到那个人一身绿衣服吗? 他是蚱蜢变的,生于春季,死于秋季,从没见过冬季,你跟这种三季人争什么,就算争到天黑也没完,还不如给他磕三个头,反正他也活不过秋天。你看,真理不重要,争论也要分人的。就好比,有人非缠着你争论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你可以来一句:“你开心就好。”说完走人,不必去理会。孔子的“滑头”并没有不好,正是这种“滑头”才显得可爱,充满人情味,《论语》也有了许多丰富的生活气息。

然而遗憾的是,自从西汉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自然也就对其进行改造和重组,那些充满灵性的、自然的但“政治不正确”的言论自然被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到了南宋,程朱理学的流行,又进一步地约束了儒家的思想。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学子只能在国家框定的范围内施展才能,“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谁叫只有皇帝一个老板呢。

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想唱歌的唱歌,想跳舞的跳舞,想参加读书会的就来参加读书会,社会也不止一个老板,只要你有能力,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有你的位置。在这样的文化繁荣的时代,我们在这里重新学习和了解孔子,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和人文情怀。“君子不器”,如沐春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