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No.17:童年环境对犯罪人格的形成是否影响巨
童年。说起童年我们想到的应该是彩色的,充满好奇心的世界,很多的为什么,很多的奔跑,很多的游戏。但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毕竟这世界上还有一些童年不能忽视,这些童年里充满了争吵,谩骂,肢体冲突,情色,毒品,当然这些都不是小朋友做的,而是小朋友目睹的,听到的,经历的。
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有社会监狱,社会监狱就是周末犯罪者可以回家的监狱,回到社区,去进行再社会化,尝试融入社区的群体,但是这样带来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有可能,犯罪者会将在监狱里压抑的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去,同时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好的观感和模仿对象。
前段时间还有个例子,就是一个香港的金融公司总监,对一个女性法律从业者破口大骂十几分钟,说你不要脸,说各种问候父母的词,我就不点名是什么公司的哪个总监了,但是这个人的家庭后面被证实并不幸福,特别是父亲对于母亲的态度,在从小的成长环境中对他造成了影响,以至于他觉得女性的地位应该如此,而在他带有目的的行为因为一些原因受到阻碍的时候,或者是他被客户指责的时候,这种挫折感就会激起他发泄的欲望,而不顾形象的观念的开始破口大骂,换做一个男性这种情况就不一定会出现了。
回到问题中,所以国外那段时间,我见过太多因为童年经历而形成的渐进型犯罪者,
童年不幸(目睹父母争吵,暴力相向,在吸毒或者是恶略环境中长大)
青年首次接触犯罪(初始犯罪时,父母态度模糊,并没有有效制止,甚至有一些还有鼓励的情况出现),犯罪行为完成后犯罪心理得到强化,进一步固化
中年之前犯罪心理结构完全,形成个性化的犯罪心理结构,稳定,计划性强,同时具有反侦察能力,矫正改变很困难
从内化来说,造成这个情况的,就是人类众多机制里面的模仿机制。婴儿出生之后对于有目的行为的感知,绝大部分来源于模仿,受谴责行为自然也在包括在其中,而模仿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贯穿人类的整个生长周期之中。
从外化来说,小社会环境,也就是家庭,工作,朋友圈,社区这些是成长过程中对人心理造成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自主的模仿目标的行为,并加以学习和整合。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
美国重暴力犯罪者里超过70%有童年的不同程度不愉快经历和阴影,其中父母离异,长期争吵,父母从事犯罪,家庭暴力等占据主要方面。
足以说明童年经历的重要性。
如果想了解的细一点,可以看看《剑桥司法心理学手册》里面有几篇文章,分别是,
《青少年犯罪》-Shihning Chou,Kevin Browne
《从发展角度审视犯罪行为》-Robert D. Hoge
《性虐待儿童受害者评估》-Miranda A.H.Horvath
《成人育儿能力评估》-Christine Puckering
《青少年与成人的自杀风险评估》-Bruce D. Kirkcaldy,Randall Richardson-Vejlgaard,Joav Merrick
童年经历这种小社会环境层面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延伸到成年人时期或者是老年人时期,在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变量,并从一些层面直接影响着犯罪者犯罪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