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话】吴振成等校长的工作经验(下)
五、深入其中 超脱其上
了解情况要有第一手材料。学校里的事情方方面面,不可能也不必要事必躬亲。自下而上层层汇总,靠统计和汇报,这是了解情况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利于了解全貌。但要想了解教育、教学的内部细情,更多的还是要亲自动手。
有人以为经常听课,经常下班级,经常坐教研组,经常不在校长室,在下面的时间多,这就是深入了。这是表面地看问题。以听课为例,每天坚持听四节课不一定就是深入其中了,每周听二节课不一定就是不深入。有的常常听课,上课进教室,下课离教室,被像对待客人那样的掌声迎来送去,不跟学生交谈,不跟老师研讨,也提不出课程内部的教学问题,当任课教师向他征求意见时,笑笑说:“不错,很好,现在还提不出什么来。”久而久之,谁也不问了。这不能叫深入。有的却不同,听完课能够经常和任课老师热烈的交谈,明确地提出指导意见,并能从若干课堂所见中提炼出问题,跟教研组和教导处谈出有分析、有见地的意见。这才叫深入。
深入课堂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如果想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教师的教学思想问题,而不止是一般的秩序问题,听课之前就应该认真备课。有经验的校长手边总是要放有现行各科教材的,重要听课前总是要仔细研读课本的有关部分,有的还要做备课笔记。校长听课的备课笔记和任课教师的不完全相同,不是列出很多学科知识的补充,而是从教育的观点,或写出几种处理设想,或列出几处探讨题目。
深入课堂要认真做观察、调查和分析、记录。重点听课时,不能自己宽限自己,应该给自己一个任务:听完一堂课,必须能给做出讲评。这样限定自己,就能强制自己不但充分准备(包括教学理论、教材、教学评估),而且能积极认真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超脱出来。我们常见到有这种情形:校长一到学校,就开始紧张地工作,有很多人接连不断地找。对这种情形有人称赞说,工作真深入;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陷到具体事务堆里了。其实这要具体分析。如果学校很多工作都要找校长决定,包括可以请示主任或其他部门负责人的,也包括原则已定可以由执行者、由职能部门负责人自行决定的,也都来问校长,这就是事务缠身,不得超脱。如果来找校长是为了征求指导意见或者反映情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指导总是要作的,只是时间分配问题。很多工作离开校长不能定,离开校长开展不起来,校长于是就一件一件地抓,这不是好现象。必须把学校日常工作尽量地从校长直接指令改为指导。
超脱不是目的,超脱是为了争取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为了争取时间学习、思考和静观校内外的发展变化,为了发挥职能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更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指导学校全局工作。
在深入不去以后,怎样才能超脱出来呢?
首先是在一般情况下不要代替下属工作人员的指挥。例如,深入到一个班级,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也可以动手解剖一、二个学生,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但是一般不能在发现班主任使用学生干部、组织班级活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以后,亲自去指挥。如果亲自动手组织班委会的活动,就会无法超脱。在了解班级工作情况时,应该采用讲座的方式,由班主任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如果发现某一班级工作出了问题,需要学校来解决,最好也是指导或指派教导处负责人去处理,不然就有可能形成替代教导处的局面。
其次是尽量避免强行更改下属的已定做法。下属定一件一般的事,总是提心吊胆,当然大小事件就都要请示。校长对校内情况处处留心是对的,但不必事事过问,更不要事事干预,要大胆放手。
六、发扬民主 集思广益
充分发扬民主的好处,一方面集中大家的智慧,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更深刻,另一方面增强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校长的民主作风,要从对群众的态度起,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凡是遇见群众不肯开口或者只提意见不提建议的情况,几乎都是因为他们对领导不感兴趣,认为领导缺乏民主作风。
听取群众意见不能漫不经心。有时有人向领导提出一条意见或者建议,在领导听来,可能是早已解决了的,也可能是肤浅或荒唐可笑的。在提意见者来说,可能是经过反复思索,大胆提出的。对于这一类意见,对提意见者的一片心意,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有的提了意见以后,领导一句话也没说,过后无声无息。这容易损伤提议者的自尊心。对于任何意见都要认真听,认真讨论或答复。
不能把责任推给群众。大家出主意,工作中一旦有不妥,领导要来承担,不能推脱说,这是某某的主意。不怕提反对意见。领导的主意,有人反对,领导应该认真去听。反对的意见也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有合理的部分,也可能有提醒的作用,起码它还可能反映一部分人对这项工作的理解状况。因此,要高兴地认真去听。如果接受了,当场表态;不能接受,也应该表态说:是你的反对意见提醒了我,启发了我,给我以新的补充,使我的信心更坚定了。总之,使各种提意见的人都感到受到了校长的重视。
七、关心爱护 以诚相见
教职员经常会在工作上、思想上、生活上遇到各种困难,亟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其中以精神上的支持、思想上的爱护最为重要。
大家分别接受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其中有些人不但自己有一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去带别人,负责一个方面或一个集体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免不了遇到挫折和困难,或者工作出了差错,或者受到别人的冷淡,或者自己思想方法、思想意识出了毛病。在这样的时候,领导不要冷落了他,不要嫌弃,而应该给以温暖和力量。
要做到广泛团结,一视同仁,不因违己者妒。谁都喜欢跟自己合作的下属,听从指挥的下属。上下合作,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由于校长的意志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正确,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可能百分之百都纯正,所以,任何一所学校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处处听从校长,也很难百分之百人人都与校长合作。对于反对自己意见的人,要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努力从中吸收合理的部分。对于确实因为感情抵触的,也要努力去做工作。校长要从爱惜人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反对者。胸怀宽广,才能团结全校的绝大多数。
对于干部工作中的责任事故也不能护短。一个人工作出了差错,必要时领导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该承担的不承担是不公平的。布置一件工作,受方提出了意见,领导没有接受,问题恰恰出在这上面,这时更应该承担责任。
八、严格要求 赏罚分明
管理学校,不但要有思想上的要求,还必须实行严格的纪律。师生的共同心理是希望校长能认真执行纪律,在纪律面前能够体现公平合理。有了纪律要求了,对于违反者的批评或者处分,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希望能做出好的工作成绩,因此也都能接受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在工作质量检查中碰到了问题,开展批评也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有的领导有时可能想,要求一下,起一个督促作用,多数推动起来了也就可以了,眼下如果过于认真去处理,反而起了冲突矛盾,不得安宁了。于是总想采取放宽的态度。如果这样做,眼前可能平静一些,但是以后会松懈下来,不可收拾的。而纪律要求一经明确之后,积极者总占主体的,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且也需要对他们的成绩加以认可和必要的表彰。该罚不罚,就是打击进步;该奖不奖,就是对后进者的放纵。因此,为了指挥调动得力,必须坚持严格的要求,赏罚必须分明。
提要求要合理。所说合理,就是指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是学校师生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有人在接待校外客人时,听客人说:“你们在学校里工作也真是不易呀,你看,这一上课,操场里跑跑跳跳的,太闹人了。”于是这位同志就拟定了一条要求:课间在楼内不准说话,有话到操场去说;课间在操场不准跑跳,到体育活动再去跑。这一类要求显然不合理,它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
要求要明确。所说明确,是指明确区分倡导性要求和规定性要求的区别,以及每项要求的内涵、外延和每项要求的下限。对于规定性的要求,也要合理。
要求要严格。尤其是对于规定性的要求更要严格。在教学秩序方面,应该有步骤地从低要求开始,向高要求过渡。在教学质量方面,应该抓住重要环节,少在形式上做文章,多在质量分析检查上下功夫。在各种要求中,要宽其所应宽,才能严其所当严。就是说,严格要求不是处处都要加以约束,而是只在重要环节上提要求,每一项要求本身要严格。不可以看这不顺眼,随便下一道指令,看那不顺眼,顺口又讲多少个“不准”。
随着管理工作的加强,只要决心去执行奖惩制度,除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这个大问题较复杂外,教育、教学秩序和遵守规章制度方面的情况不难断定其优劣。
奖惩考虑效果。决定奖惩效果的是:①依据是否可靠,即原来的要求或者规定是否合理,考查统计办法是否科学,所据的事实有无出入。②分析评价的标准是否一致,有无偏袒。③奖惩前后是否进行了细致工作。影响奖惩效果的因素,主要是“人情”,它可以导致评价不一或者处理的程度不当。
此外,领导要以身作则。对师生提出的严格要求,校长必须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