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中外诗歌的差异
很多人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感觉还是唐诗宋词更美,而读外国的诗歌,则一点味道也没有,读不出什么感觉。这不能说外国的诗人没有水平。因为我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又学写近体诗,就试试从中文和英文的语言文字特点来分析一下中英文诗歌的转换之难。
中文,尤其是古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携带的信息量很大,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发音上分为平声和仄声。一般来说,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这只是一种粗略的分法,古人的很多音与现代汉语中的音不一样。例如:十、白、惜等在古音中都是仄声,而俱、场等都是平声。英文,是一种字母文字,单音节的单词很少,大多数都是多音节的。而且多音节的单词都有轻重音节。比如today,就是第一个音节to轻读而第二个音节day重读。
中文的诗歌,是靠平仄的组合表现出音律上的变化。举一首最简单的五绝: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首小诗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注:拂是仄声,一般近体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除了“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因为第一个字用了仄声以后,全句除了韵脚,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犯了近体诗关于孤平的大忌。)
五绝两种基本的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经排列组合就构成了五绝和五律。在这两种句式的每句开头加上两个相反平仄的字,就构成了七绝的两种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然后经排列组合,就构成了七绝和七律。这些都是首句不押韵的平仄要求。如果首句押韵,为了符合近体诗“不失对、不失粘”的规则,在句式上的组合上会有改变。例如,首句不押韵的七绝,其平仄可以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如果要首句押韵,平仄调整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近体诗,正是这样在平仄上错落有致的变化,读来格外优美,朗朗上口。
而英文在发音上是重音-音节型语言,通过单词之间的轻、重音,形成英语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轻音节和重音节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音步(feet),它是韵律的最小单位。英语诗歌中有五个基本的音步:抑杨格、杨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和杨杨格。轻读为“抑”,重读为“扬”。
举最常用的抑杨格为例,它可以再被分为二部格,即每一行诗有四个音节,两个抑杨格音步。例如:
Dust of Snow (By Robert Frost)
The way a crow
Shook down on me
The dust of snow
From a hemlock tree
Has given my heart
A change of mood
And saved some part
Of a day I had rued.
(重读的音节用黑体字标出。)
(雪尘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王立秋 译
那天,乌鸦
把雪尘
从铁杉抖落在
我身上的方式
改变了
我的心绪
留住了一些
我懊丧的时光
以此类推,还有三、四、五、六步格,最后一种又被称为亚历山大诗体。一首诗的音步类型和诗行所含的音步数目构成此诗的格律(meter)。英文诗歌同近体诗一样,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格律。
无论是中外诗歌,音韵的另一个美体现在韵脚。近体诗的押韵方式大家都非常熟悉,只需要指出它们押的是平水韵,那也是按照古音分类的。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按现代汉语来看是不押韵的。其实,它押的是平水韵中的“十三元”的韵部。近体诗对于押韵也是十分严格的。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那一章中,黛玉要她写一首七律,用“十四寒”的韵。当香菱在苦苦构思时,探春对她说:“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的第一反应是:“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因为在近体诗中,每首诗只能用一个韵部,不能用其他韵部。而在英文诗歌中,押韵也是非常严格。大家可以从上面列举的那首诗中看出。此外,十四行诗的押韵还有抱韵体(ABBA就是一、四句互押,二、三句互押),交叉韵体(ABAB就是一、三互押,二、四互押),并韵体(AABB就是一、二互押,三、四互押)等等。押韵,使诗歌在音律上有平仄和抑扬顿挫的变化以外,又增加了重复性的美感。
中国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中文文字的特点,还要求对仗,即词性相同而平仄相反。用典也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列举了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和诗歌上的特点和格律以后,不难看出,这两种诗歌在被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时,往往牺牲了各自在音韵上的美。这就是为什么读起来会觉得没有味道,而原诗,却往往是精致的艺术品。诗歌本来就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要让一名译者原汁原味地翻译格律严格的诗歌,实在是太勉为其难。译者可以把作者的意思翻译出来,就像身在庐山,但是对于原诗的真面目,则无从领略了。
诗歌的美和灵魂,在于音韵和强烈的情感。意境是次要的,只是为了表达情感而服务。过于追求意境的诗,就如庚斯博罗的风景画一样,美则美矣,却远远不及透纳和梵高的画,有一种打动灵魂的力量。
中国的现代诗,绝大多数都只能被称为换行的散文,因为什么格律都没有。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明白它的格律之后,也就能更容易领略其美丽。以前读古诗,只觉得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在自己学会写以后,才明白没有格律,那是根本无法达到这种境界。那就会像被翻译过来的英文诗,大都读起来味如嚼蜡,没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