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流放商王太甲,为何看似“权臣乱政”却被后人尊崇为千古贤相
一手建立商朝的商汤逝世后,商王的位置进行了快速的更迭。首先是太子太丁在商汤在世期间就逝世了,于是立太丁的弟弟外丙即位,外丙即位三年逝世。商王的位置传给了外丙弟弟中壬,中壬即位四年后逝世,商王的位置传到了商汤的嫡长孙太甲手上,自此商朝初期权力的频繁转移才告一段落。
外丙、中壬这两位商王虽然在位时间短暂但是登基时都是五十多岁完全足以亲政的年纪了,这两兄弟都任命伊尹为卿士,我们就理解为宰相。结合我们日常经验来看就算是普通官员新上任一般都是要尽快组建自己的一套班子,让那些老资格靠边站的,几年的时间其实完全是足够进行人事换血的了,由此可见伊尹是深受殷商王族信赖倚重的人。
伊尹此人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名叫阿衡。他想求见商汤却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商汤的妃子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这才受到商汤的重用,这就算从厨师跳槽到宰相了。另外一种说法是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伊尹才愿出山,这算是殷商版的五顾茅庐了。关于伊尹的事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总之伊尹为商朝的建立以及天下平定立下了不世功勋。
到太甲即位时伊尹这已经算是历经四代商王的顾命大臣了,威望已经高到就算说伊尹跺跺脚,天下都要抖三抖也完全不为过的程度。太甲刚即位时我们的伊尹就连作三篇帝王行为规范《伊训》、《肆命》、《徂后》,给了我们新商王一个下马威。
其实想想我们的太甲毕竟是贵族世家长大的,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什么就有什么,结果现在每天都要被一个凶巴巴的老头盯着,稍微有一点逾越这老头就搬出先帝来压自己。朝政大事自己说了又不算,空闲下来的时间又不可以像以前那样寻欢作乐,这样想想确实也是挺苦闷的。
这样的苦闷时光过了三年我们的太甲再也忍受不了,撕毁了那三张帝王行为规范准则,开始展露本性放纵享乐,眼看着天下苍生又要为满足帝王的欲望陷入无休止的盘剥了,这时伊尹下令把太甲流放到桐宫(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命太甲悔改,国政由伊尹代为掌管,也就是说从幕后的实际控制者转到幕前来了,商朝王族内部以及天下豪强肯定对此议论纷纷,但是这件事能做成就决定了这是一场相权压倒性的胜利。
其实这样类似的情节在后世也上演过,可是为什么伊尹就是千古贤相,后世往往是权臣乱政呢,关键点就在于一颗“公心”。过了三年太甲经过悔过自责,重新修德,伊尹把太甲接回让他重新执政,太甲自此严格按照帝王行为规范准则行事,四海臣服,百姓安宁。根据后来伊尹的儿子伊陟在伊尹死后仍然是商朝重臣,可以判断太甲不是怀恨在心隐忍不发,而是真的改好了。
三年时间就培养出一个真正的贵族,可惜了伊尹的教导方法没有流传下来,要不然现在恐怕很多所谓的培训学校都要倒闭了。不过伊尹秉着“公心”的以身作则一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验过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来的操纵感居然还能严格自律,这份意志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更何况是天下人任你摆布,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珍馐美人,后世那些位极人臣的人哪个不是当世人杰,哪个不懂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可是体验过权力的快感后又有几人能做到功成身退,往往都是被权力吞噬操纵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正因如此才体现出伊尹的伟大,这份伟大造就了被后世代代传颂的千古贤相。
说到这不得不谈谈相权与君权的关系,其实在我看来最和谐的君相关系就如夫妻一般,互相理解包容、扶持,想着把国家给治理好,这样相权与君权就达到了一种相对完美的平衡,天下苍生幸甚。
可是毕竟像伊尹这样具有如此“公心”的人太少,人是有私心的,也是贪婪的,面对着权力的诱惑总想给己方带来利益总想要更多,以至于纵观历史我们发觉由于臣对君注定处于弱势,导致相权不断被消弱,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大臣们越来越沉默。一旦权力没有了约束伴随着的就是欲望无限的放大,国家走上灭亡之路时连个劝阻的人都没有,最后亡国身死,生灵涂炭,然后推倒重来,陷入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