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体营销跟着永澄热情日更

以成长为名组建社群吧

2016-10-23  本文已影响19人  北方荣荣

今天是我十月份开始日更的第16篇文章,得感谢彭小六老师,在他的知识管理训练营中,我看到一个曾经如此平凡的人,是怎么日复一日,积累了价值。我写作的时间也有两年了,但是怎么就没啥进步呢,因为只是自己默默的写,多是一些心情的抒发和释放,而且没有公开发表的压力,深入思考、结构化处理的文章比较少。日更后,发现很喜欢这种写作的状态,应该说是思考和处理的状态。输入不少的前提下,用输出倒逼思考

今天去BetterMe的分享签售活动,吸引我去的有三个原因,一是彭小六;二是秦阳,山西老乡,90后已是技能傍身;三是作为幸福进化俱乐部上海线下的组织者,参加了这个社群联盟活动,看看快速发展的BM是什么样的,创始人、组织者又是怎么样的一群人。我个人认为,成长不分社群,一群人走的更远。不同的社群,有不一样的文化,而这种联盟活动恰似跨界,会让彼此更加的多元化。

来线下活动干什么来了?

不外乎是见人,一定要主动和伙伴们交流,认识新的朋友,听听他们的故事,如果只是听听讲座,一定亏大了。

《追时间的人》里有一篇文章“线上线下的学习差异”提到:

线下聚会,如果是广播式,交流效果很差,效率极低,无法形成深入关系,认识而已;线下交流得是饭局式,有一对一交流的机会,还存在共鸣(几个小时的饭局)、历史(一对一私密的空间)两种更高级别的交流。

深知这样的学习差异,我们也得利用这样的线下机会,抓紧和人们认识。活动结束后,新认识了上海BM安仔、挺着大肚子的小米,橙子学院的琼咪,卡乐(果真很乐),彭小六,秦阳,还和俱乐部的巧娟儿、冰封斜阳、喜月、贾浩有相对深入的交谈。虽然交谈不多,但闻名不如见面,再网上聊天就觉得亲切好多了。

为什么这么多社群会层出不穷的出现?

这么多的社群,趁早、幸福进化俱乐部、行动派、BM、橙子学院、插座学院……N多社群,当发现貌似一个社群特别火,好像很难被超越时,就会有新的社群出来。记得行动派刚起来的时候,还和趁早的潇洒姐有过一些侵权纠纷。

为什么这么多社群会层出不穷的出现?李笑来说:普通人才能建社群。纵观这些社群,一般分为三种

中心化社群

比如罗振宇,罗永浩,就像教主建教堂似的,有排他性,不符合这个社群价值观的,可能就不会加入。
这样的社群是最早存在的,就像粉丝团,人们都会围绕在偶像身边。举例,趁早的灵魂人物是潇洒姐,如果没有潇洒姐,趁早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像幸福进化俱乐部,围绕易仁永澄老师的个人成长课程和服务展开,认定这个老师了,这个群肯定就会存在,成员的忠诚度会特别高,因为能深入学到东西。当以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个人成长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很多独立、在某个领域专精的人冒出来,慢慢的就会往分布式社群发展。今年的国庆节,大家在威海总部举办了345烧脑活动,有五六十位报名参与,有14位有分享;上海这边也跟着组织了3天线下活动,有26人次参与,说明俱乐部已经孵化出了不少牛人。

去中心化

BM有点像,有各个主题群,城市群,类似一个平台,依靠各种合作,对运营和管理要求比较高。今天BM陈慧敏的演讲提到规模、持续和转化,各种合作的标准的品牌课,来保证平台的稳定性,品牌的可靠。如果一个老师有事,课开不了,还会有其他老师的课顶上来。

分布式

不排他,独立、有活力的很多人,秋叶大叔的PPT营,知识IP训练营,潘老师的个人品牌课,就会产生很多的达人,这些达人再创造中心化的社群,里边再产生下一波的达人,循环往复。有点像原来某个偶像的粉丝变成了偶像,又有了自己的小粉丝。

我觉得三种社群类型都有存在的必要,其实是相互渗透的,协同发展的。以上的举例只是个人的体会,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指正。

社群的本质就是共同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组建社群,一定要以成长为名。李笑来老师讲,比如很多的母婴社群,不一定是成长群,因为孩子在成长,妈妈不一定成长。要记得甄别。

小伙伴们,社群见!

我是幸福进化俱乐部上海线下的组织者,以价值成长为目标,欢迎大家的到来。感兴趣的,可以留言加我,或者网络搜索。


日更 Day 16
塑身 Day 13

以成长为名组建社群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