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从《战安庆》一书中看曾国藩的中年突围之战…
曾文正公的人生真的是值得一读再读,因为他总是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激励和启发,很巧自己今年第一本书也是曾国藩传。
这一本书主要写到曾国藩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就是从开始练湘军到最后打下安庆这一段极其困难的时期。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打赢这场战争,是因为曾国藩是一个“穿越者”。曾国藩没打过仗,他是一个纯粹的书生,为什么能够越打越厉害,使湘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曾国藩带着现代的思想打古代的仗。曾国藩在跟着老师学考据学的时候,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什么?
考据这种事情必须“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它跟过去的孔孟理学是不一样的。理学(包括心学)不讲究证据,讲究体悟,但是考据学讲究的是证据。
曾国藩在研究考据学的过程当中,养成了接近现代的学术思维方式。这使曾国藩明白,过去的兵书只能参考,不可过分当真。他的办法是打一仗赶紧总结,这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学习、循环迭代经验的过程。
所以曾国藩通过学习考据学,养成了怀疑,实证,归纳的思维习惯,也就是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精神。
曾公有个曾剃头外号,这不是因为后来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有的,而是因为他在湖南审案局的时候杀人太多。曾国藩这样做的理论是什么呢?你看到火就会感觉很危险,烧得熊熊烈火,但你平常听说被火烧死的人少;水看起来很柔和,没什么危害,但是被水淹死的人很多。因为老百姓觉得水不可怕,反而容易被水淹死。因此政府应该“火烈民畏”,让老百姓知道犯法是要杀头的。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子产论政宽猛》
用人方面,曾公更倾向于用木讷民夫,而不是兵油子,尤其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人,比如和他一直不和的王鑫,特喜欢讲话,夸夸其谈,锋芒毕露,所以曾公不是很喜欢他,一直也就合不来。
在大悔大悟之前,曾国藩“做事只知当仁不让,却不知和光同尘”,这也造成了与他人冲突矛盾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尤其只顾自己,从不考虑他人的想法需求,在那之前因此得罪官场很多人。
在之前十几年的官场生活当中,曾公永远在参别人,永远在弹劾别人,永远眼里揉不得沙子,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总是觉得别人不干活,全靠我一个人独木难支,曾国藩一肚子的委屈。结果就是别人都对他冷眼旁观,看你能闹到什么时候,看你自己能支多长时间,所以那段时间曾国藩非常孤独和痛苦。
再说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他们造反,理由是什么呢?他们所利用的是满汉的矛盾,就是咱们是汉人,他们是满人,所以我们要造反。那曾国藩作为一个汉人,怎么跟提出满汉矛盾的人去交锋呢?他提出的镇压理由是礼教的问题。
太平天国反对不仅是大清的封建王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毁灭者,庆幸中国没有被太平天国统治,否则中华民族的进程又得倒退几个世纪,所以曾公打败天平天国是建立了不朽功勋。
湘军将领中,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胡林翼,他所做出的贡献跟曾国藩不分伯仲。“胡林翼虽然也是进士出身的高级文官,早年却是浮华浪子。”有句话叫“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诗,《遣怀》),胡林翼就是如此,他非常风流。
还有一个湘军将领叫罗泽南,他是一个老书生,很会打仗、武力超群,而且意志坚定。罗泽南有一句名言,叫作“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按照规定曾国藩要回去丁忧。但是曾国藩一提出要丁忧,皇帝马上说夺情。什么叫夺情呢?就是皇帝说我这儿需要你,你不能回去。夺情就是你要尽大孝。大孝是对谁的孝?是对皇帝的孝。
湘军打仗的战术叫“结硬寨、打呆仗”,会用大量的壕沟围城。用壕沟围城的好处在于反攻为守,反客为主,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曾国藩的目标很简单,为了消灭敌军前来支援的有生力量,而非拿下城池。
本书作者总结说,虽然我们说曾国藩是一个“穿越者”,因为他具备很多现代的思想,包括他对洋务运动的热衷,但他毕竟是一个清朝人。
安庆之战,曾国藩经受重重考验,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熬到了胜利的到来,他的行和知逐渐合一,他的学问修养已达传统文化所能企及的巅峰,但眼前的乱局,已超过了他的智识范围。无论如何他也无法扭转大清王朝的颓败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