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张艺谋,还能火多久?

2022-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博然一笑2020

张艺谋,72岁了。

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他,本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不愿意停下来的他,却依然紧锣密鼓地工作着。他的创作力度和热情,与以往相比,丝毫不逊色,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艺谋一生都在忙碌着,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节奏中。可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到底在紧张什么,到底在追逐什么?

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1]

张艺谋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

少年时期的他,因为父亲曾是国民党军官的事情,经常能感受到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异样眼光。

这种被动得“不一样”,让张艺谋从小就特别敏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日后所走的路。

长大后,张艺谋曾去农村插队,也曾在棉纺厂当过工人,但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他始终有一种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觉。

比如,那时的工厂隔三差五就要开个车间大会。每当会议进行到重要阶段,主持人会站起来说:“党员、团员留下,其他人先离开吧!” 这时候,尴尬的张艺谋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起身离开。

在那个集体至上的年代,张艺谋却被拒之门外,那种滋味,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张艺谋逐渐养成了小心翼翼的行事风格,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张扬。

那时的他觉得,只有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2]

尽管被生活压抑得不敢发声,但张艺谋的内心却是不甘的。他总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能不负昭华。

1978年,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一心想走出来的张艺谋决定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时的张艺谋已经28岁了,超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范围。这个表面上不吭声,但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倔劲的西北汉子,用卖血的钱买来的照相机,拍了一组摄影照片,寄给了文化部长。

一个人的才华是遮掩不住的。就因为这组照片,时任文化部长破格录取他为摄影系的旁听生。

进入北影的张艺谋看着身边一群十七八岁的同学,有着一种深深的紧迫感。他无法和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地学习,而是如饥似渴地补习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

以前在工厂,张艺谋只看过样板戏和革命电影。来到北影后,张艺谋彻底颠覆了自己对电影的想象,他觉得自己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了。

北影的老师说,毕业后分到电影厂,至少十年才能出头。张艺谋偷偷算了一下,他要等到42岁以后,才有机会。

时间不等人。内心深处始终处于焦虑状态的张艺谋时刻都不敢放松,他天天跑图书馆,一本本苦读,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张艺谋拍电影,从不给自己留后路。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最极致的要求创作的。

比如,当年拍摄《红高粱》这部处于作时,因为前途未卜,他几乎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

在这样一种沉重的心情下,他努力去追求一种自己想要表达的感觉。

比如,最开始的电影音乐中只有一把唢呐的声音,但是为了让观众觉得过瘾,张艺谋要几十把唢呐一起吹,吹出了惊天动地的刺耳呐喊声。

除了《红高粱》,另外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体现了张艺谋的极致追求。

他坐在二楼,俯视着这座大宅院,脑子里忽然浮现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想法。

于是,张艺谋用在这座方方正正的建筑,讲述了某个古老年代,这个宅子里的人在规矩和仪式中的悲欢离合。

一般人拍电影只是在讲故事,但张艺谋拍电影,大多数情况下会用绘画的方式去拍摄一个隐喻和一种氛围,这会让故事的意义更为隽永,观众的触动更为深刻。

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从《英雄》到《卧虎藏龙》,张艺谋讲故事的本领越来越高。

之后,他不断地去触碰大场面的创作,对集体形象的艺术创造,造诣越来越高。这也是他屡次担任奥运会和春晚等大型活动导演的主要原因。

[4]

张艺谋这一生,得过很多大奖。但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始终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在他的心底,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你曾经是谁。

宠辱不惊,这是一个国际大师该有的风范。

2022年,作为冬奥会的总导演,张艺谋再次成为各大平台热搜的焦点,很多人都称赞他“太懂”中国人。

这也许是对他最好的鼓励和褒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