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这个问题,你就做不了自己
问一个问题,你想不想做自己?其实,我们都挺想的。
「做自己」这3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撕掉虚伪的假面,满大街的阳光照在身上也照到心里,不用跟陌生人挤出笑容,不用做违背兴趣的事,心里想着美好的事,身体做着美好的事。
但为什么99%的人都没实现「做自己」呢?
前几天,有个学弟给我发微信,说自己好烦啊,活的像在做别人。自己有很多梦想要去追求,但是现在必须准备考研,毕业之后再找个工作,重复着千万人走过的道路,仿佛自己就是别人,烦。
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这种想法我见过很多,只要一句话,我就能给他们打回去:「那你倒是去啊」。我是说让他去追求梦想,而且是真心希望他那么做。但从我的经验来看,他们不会去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做自己」,他们只是不想准备考试。
什么才是做自己?
做自己没错。但不搞清楚什么才是「做自己」,这句话就等于没说。
大部分人对「做自己」的想法,是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每一份付出都对自己有意义,拒绝掉不得不做但感觉没屁用的琐事,最高原则是谁也不能逼老子做什么。
你想搞音乐但老师让你学习的时候,你想要「做自己」,为梦想fighting;你要去旅游但老板不放假,你想要「做自己」,因为在路上才是你的生活。那些事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不重要的,就像老师不在乎你吉他谈的多好,老板不在乎你去过的城市,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些事情对你的意义。所以,简化一下,「做自己」就是做「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
好了,现在的问题变成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那你有没有在做真正重要的事呢?
你可能想在繁忙的北上广开个安静的咖啡馆,或者想去遥远的丽江开个广聚各路英雄的客栈。如果这些对你是最重要的,而你已经知道了,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答案可能有两种,第一种是,你不敢;第二种是,你并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重要的。
先说第一种。
有些人追求的目标,真的很大,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的。如果今天一心扑到梦想中,明天就可能没饭吃。所以他们不敢去「做自己」。
比如说,有同学想搞音乐,但是看一眼电视,就发现:天哪,搞音乐的已经太多了,每个选秀节目都有一大堆选手,而且各个都比自己厉害,自己还能混碗饭吃么?再比如,有人想开咖啡馆,钱从哪来?怎么宣传?没客人咋办?
想做自己,但是不敢轻易出发。而相比之下,干自己没那么喜欢但有基本收入的工作,好像更靠谱一点。
无论你选择为梦想拼了,还是踏实工作,都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想实现一个「大到让你有些不敢去做」的目标,从我的经验看,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舍弃速度」。
舍弃速度,不是放弃目标,而是让计划更可行一点。要想「做自己」,大部分人得自己挣钱来支撑计划,而不能靠家里。如果一心扑到梦想上,没有了经济支撑,干不了多久就得停止。所以,要借助其他工作来维持收入,这是没办法的事。但这样能让你循序渐进,总比无法前进好。
再说第二种。
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或者不确定自己的答案。
这很正常,你并不孤单。甚至在《从0到1》这本畅销书中,作者认为,中国这一代人都处在迷茫的状态,而欧洲、美国也不例外。所以,如果你还没找到答案,也不用担心自己很糟糕。我在大学期间,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可能变化了100次,从科研、成绩、学生会、友谊、女朋友到艺术、创作、创业不一而足,毕业之后才稍微明白了一点点。
虽然迷茫,但你终究还是想挖掘自己内心的答案,对么?如果你不想知道,你就不会打开这篇文章了。
那怎么挖掘答案呢?答案还是「舍弃速度」。再说一遍,舍弃速度不是放弃目标,而是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目标,必须找找而已。所以,第一步是承认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不要假装知道。
其次,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你的选择中。比如说,作家冯唐说他在高中时,就因为要买《鲁迅全集》,而放弃了买一双鞋。这就是选择。后来他放弃学医,改读商科,并投入时间写作,也是选择。
一个人不会有无限的资源来得到所有的东西,至少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不断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什么就成为更重要的事。如果你不断问自己怎么选择,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事,直到发现一件事,好像总是在选择中获胜,那就是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事。
最怕的是,你的选择前后矛盾,今天选择了这个,明天却选择了那个,所以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你很混乱,可能是因为你从来没问过自己「要怎么选择」,每次选择都不清不楚的。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每次选择中都问问自己「什么是更重要」的吧。
你会收到意外惊喜
如果你坚持这么做了,相信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私人,别人无法替你回答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之后,自己会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知道自己能沿着这条路走很长时间。而且,会得到意外惊喜。
这种意外惊喜就是,你能越来越快地做到你之前想做的事情。这种现象有个学名叫「马太效应」,很容易理解,我举2个例子。
先举个大例子,这也是《从0到1》里提到的:连续创业者是马太效应最好的例子。连续创业者在之前不过是个普通人,也有苦逼的日子。但是他们第一次创业有成果之后,再创业就容易的多。或者用书中的原话:「已经成功的人涉足新领域要容易一些」。原因是他们有人脉、财富和经验。就比如说乔布斯做苹果电脑很成功,中间离开公司,做动画工厂(皮克斯)还能成功。这就是马太效应,你第一步成功了之后,下一步更容易成功。
再举一个小例子。有一个网红少女叫胡辛束,很多同学都听说过。我是从人人网时代开始关注她的,当时她人人网好友是2000个。
她坚持在人人网上发东西,等到14年初(人人网开始不行了),好友数量达到2万多。这时候,她可以把人人好友往微博上导,很快微博粉丝数就突破了1万。后来,微信公众平台又来了,她又可以把微博粉丝吸引到那里。很多人爱看她写的公众号,最后很多内容集结出版,她的书各大书店都有,借着图书的商业推广,这个公众号的名字被更多人知道,在一场讲座中,她透露订阅人数已经30W+了。
你看,在一个平台上有积累之后,把别的平台弄起来,就会容易的多。
而且,你要知道,这个女生的专业是211学校的计算机哦。能放弃原专业,说明她觉得创作内容比搞计算机更重要。知道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才能坚持下来嘛。
我相信她会比较喜欢做自媒体的生活,而不是做程序员的生活。虽然两种生活都不错,但对她来说,做自媒体才是「做自己」,所以就去做喽。暑假怎么过?有N种选择,但她去广告公司实习。工作做什么?当码农还是别的?她选择了环时互动(运营杜蕾斯微博等)。所以,一步一步选择,后来才真正的「做了自己」。
所以,
想做自己么?
问问自己什么是「更重要的」,在选择中选择它,直到问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然后沿着这条路走啊走,你会收获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