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的那些趣事?
今天就开始一年一度的高考了,对于千千万万寒窗苦读了十二载的考生们,这是充满期待而又焦虑的日子,这么多年洒下的汗水和流过的泪水,都要化成利剑在考场上披荆斩棘,夺取功名!
高考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非常重大,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无论是对以后的事业成就还是人生修为都会影响很深,无疑高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非常公平的一次竞争,也是对所有莘莘学子的一次洗礼与肯定!那么古代的“高考“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咱们中国历朝的“高考“
咱们的老祖宗们为了社稷江山的稳定,很早就开始重视人才的选拔,在普天之下寻找有能力的贤士来培养辅佐皇帝。后来为了打破血缘世袭的传统,为朝廷找到真正的贤仕,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早在唐朝开始,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出仕为官,光耀门楣。后来经过宋朝、明朝再到清朝,科举制度一直被历朝皇帝重视,也为各个朝代选拔了很多得力的文官,历史上很多受人景仰的名人也都是通过古代的”高考“而从民间选拔出来的。
古时候的“高考“也是非常严格的,无论是考试的难度还是考场的监考,丝毫不亚于今天的”高考“。历朝的科举制度,要先从童试、乡试、会试,最后再到殿试,其中乡试就相当于今天的”高考“,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也是穷苦人家鲤鱼跃龙门、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考场设在各省省会,主考官是由皇帝钦点的两名进士来担任,而且还不能是本省人,所有考生的试卷,是会把名字用纸糊上的。因为朝廷为表廉正公平,是绝不允许有作弊、徇私的行为发生,重者是要撤职入监,甚至会遭到砍头的。所以这也让很多主考官们在监考时非常小心谨慎,为了避嫌,主考官在阅卷时,往往会通过考生的字迹或是文章风格来辨认是不是自己的门下所作,如果门下考得很好,还不敢据实打分,会悄悄地将排名往后排,以免被朝廷责其徇私。
不过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因此而闹出的乌龙,比如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大文豪大诗人苏轼苏东坡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苏东坡进行省城“高考“时,当时的监考官之一是欧阳修。当他看到苏东城的这篇《论刑赏》的文章时,被其文笔所惊,文章写得太好,以致于欧阳修看了后立马认为这篇文章必定可拿第一。但欧阳修误以为这必是他门下的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不落人口实,只得将这篇文章改成了第二名,而大文豪苏东坡也就与这”高考“第一名失之交臂了。
古代“高考“对考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除了进考场前,对考生的脱衣搜身,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要求。比如考场,就大不如现在的宽敞明亮还带空调的教室舒适了,古代“高考”的考试是全封闭式的,连考生与考生之间都是完全封闭隔开的。考场用砖砌成一连排的隔间,左右和背后都是隔墙,每个隔间会在墙中间一前一后镶嵌高/低两块木板,低的当凳、高的做桌,白天当桌凳,晚上当睡铺。里面放了一个木桶如厕用,三天的考试时间内,是不允许离开这个小隔间的,考生们要在这小格子里面吃喝拉撒睡,加上时值初秋,天气炎热,时有考生中暑生病或上吐下泻,甚至还有被毒蛇蜈蚣咬伤致死的。也有一些富家子弟受不了考场上的“苦征恶战”,考到一半实在支撑不住,只能悻悻而归了!三天的“高考”对于古代文人们无论是在学识、精神、还是身体上都一次巨大的考验,最终能金榜提名之士自是少之又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大儒张横渠先生的这四句话,也是天下文人士大夫们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而古人想取得功名,没有数载寒窗苦读,经不住一番艰辛磨难,也是很难实现的!
马上就要进入考场的学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高考”是人生路上非常公平的一次挑战,是对你数载寒窗的一次肯定,相信你们也会和古代读书人一样,考取你们应得的功名!为梦想冲刺吧!少年!
——END——
文字:薇风华语
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