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内心方能复杂对话(59)
北京师范大学高益民教授的《复杂对话与学生成长》一讲,让我受益匪浅。高老师用三个案例贯穿全课。整节课通俗易懂、实实在在。
走进学生内心方能复杂对话(59)第一个案例"儿子的日记"。老师的批语篇幅长、用情深,能启迪孩子的智慧。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以前在批改学生数学周记的时候,看到写的好的还能写上一句两句批语,看到不好的就直接写个“阅"字。和这位老师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第二个案例"一个说不出话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下课时和别人交流吋没有丝毫的问题,但是一上课就不敢说话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位年轻的老师一直在等待机会。在一节公开课上,这个小女孩举手了!等了好久,她不说话。又等了好久,她还是不说话。终于她哭着说着,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上课发言。这位年轻老师的话特别感人。他说:"我的一节普通的公开课,对于她来说可能是一生最难忘的一堂课,也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这个等待中,看出了这个年轻老师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静等花开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段情。也许从此以后,这个女孩真的就会拥有不同的世界。
这里我想起了彩虹花和阅汇创始人时朝莉老师。你大概不知道时老师以前也是一个特别不爱说话的人,是在以后的写博过程中才慢慢蜕变成一个善谈、自信心超强的网络课程引路人。
想想我们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默不作声的时候;在学生回答问题跑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很粗鲁地打断他:"想好再说。"或者直接让他坐下。很少顾及到孩子的心理。也许他是在想更好的方法呢;也许他是在想更好的词语呢;也许他是天生有点口吃不敢说呢。我们作为教师,了解孩子又有多少?和孩子的深度交流又有多少?每天是不是停留在你作业写完没?会背了没?会写了没?会做了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和他进行深度交流了的又有几位老师呢?
第三个案例“原田老师的语文课"。
以第二首诗为例。教师抛出了三个问题:
1.这是一个多大的作者写的一首怀念母亲的诗?
有同学说是20岁。因为20岁才会写诗;也有同学说是四五十岁。因为四五十岁的人他的母亲七八十岁,他才会带着母亲出去走走。也有人说作者是80来岁。他是在自己七八十岁走不动的时候,才会想到母亲在的时候为什么不陪母亲出来走走呢?老师没有公布作者的年龄。
2.为什么说景色渐渐地明亮起来?这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3.母亲对重吉说些什么?学生们的回答精彩极了,想象力极为丰富。
最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
原田老师讲诗,没有讲写作手法,没有讲意境,先从三个问题入手,最后到一个小习作结束全课。整堂课浑然天成,让学生们在一堂课中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彩虹花课程《创意写作》的主讲老师王钢老师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典范楷模。在以前我写的简书里面介绍过王老师,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只有触动学生心灵的对话,能启迪学生进行反思的对话,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才能促进学生学生发展助于学生成长。我们做老师的要多学习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充实自己。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