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4.0 文章收录哲思想法

关于仪式感,谈谈我的理解

2019-08-11  本文已影响32人  艾玛生活笔记

周五,卫生间里碰到人事小姐姐,她在穿衣镜,洗手台的镜子前来回寻找最佳的灯光自拍,我对她笑了一下,她没有不好意思,反而问我,昨天怎么过的?老公送的什么礼物,你们去吃了什么特别的?我恍然,哦,前一天是传统的七夕,而我和我老公,都没有在意,就像任何一个非节日的平常日子而已。她说,生活的仪式感很重要啊,潜台词是你们怎能在这种日子里忽略呢。是的,生活的仪式感很重要,然而生活的形式感,实无必要。

我在拥有自己的家庭前,也有过类似这个小姐姐的心理。我在每个被商家抓住噱头的节日里,天真地认为,这样无比重要的一个日子,我得用一场特别的仪式来纪念它,没有鲜花、礼物或是特别安排的节日便是虚度了青春与这一生,没有人陪伴得话,更是空虚寂寞冷,要独自伤悲,黯然神伤了。于是经常在节日里跟各种熟与不熟的朋友凑在一起吃吃喝喝唱歌,把这特别的日子用一种我现在压根回想不起来做了什么的各种时髦事给填满。到后来和现在的老公在一起之后,也是无比的看重每个节日,认真挑选每一次礼物,虽然最后都以贵的收尾,仿佛只有贵才能代表心意,才不负“仪式感”的意义。记得我给先生买的几千块护肤品,他用了N年都没用完,最后只能扔。贵的衬衫和鞋,也基本在家里的橱柜里吃灰,当时的心理也许就是,不贵重、不厚重的礼物怎么撑得起仪式感,担得起我对你的爱呢。

而与此正相反的是,每年的端午、中秋和春节,我又特别不情愿和父母一起吃顿饭,觉得都是形式,我压根就不愿意听他们叨叨重复几十年的话,吃着几十年也没啥变化的饭菜,没新意还勉强,更妄谈买个礼物送家人,总是恨不能这种日子里加班或者正好出差,抑或是自己和朋友出去旅行。

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内心是多么的匮乏,才罔顾家人和自己的重要性,一味的从外寻求一种形式,来对抗这喧嚣的尘世世界所带来的不安全和不满足感。

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注意力被更好的照顾家庭以及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分散着,基本不再有伤春悲秋、自怨自怜的机会,加上我和先生之间都知道对方的爱与重要性,便基本不在在乎这些节日。无论是中西方情人节还是圣诞节,基本上不过,如若碰巧遇到这天有人卖花,先生也会带一支送给我,而如果有合适彼此的礼物,我们也会不计较是否是节日,都会买来送给彼此,算是平常日子里的一些小欢喜。

我们约定,每年只过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以及每个重要的与家人相聚的传统纪念日。比如中秋和春节,虽然有时我们也想趁春节出去旅行,但是后来都放弃,我和先生都是外地人,老家距离上海不近,每年与大家庭相聚的机会很少,于是无论远近、机票贵否,每年雷打不动,轮着去对方家里过春节,回家后也基本是陪伴、帮忙做事,就像小时候在家里一样。现在我们都很享受这种,有老人有孩子有兄弟姐妹一大家子,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其乐融融。我们拍照,洗出来,留作纪念,看岁月在我们脸上年复一年刻下时光的印记。而生日,即使相隔几天,我们也都分别庆祝,给对方准备一个礼物,哪怕它只是一顿亲手下厨做的新菜,一件不贵重的T恤。我们庆祝一个生命诞生的不易,也庆祝因为这个生日,才有我们今天的父母兄弟、夫妻子女一场。我们庆祝结婚纪念日,庆祝我们的爱情在这一天修成正果,庆祝一个家庭的诞生。总在这一天有一束鲜花,就像结婚那天手捧的那一束,一起吃一餐,回忆这又一年的婚姻生活和彼此的成长以及未来的规划。

我们每年要做的,可以称之为仪式感的事,也有那么几件。

一是一起去旅行,每年1-2次长途旅行,2-3次周边旅行,一起看世界,一起制造更多的属于我们彼此间的生活记忆。我也曾希望每年的跨年去一个新的城市,后来发现跨年那一晚酒店很贵,于是我们就定在跨年那个时间节点左右,出发,去新的一个城市,迎接崭新的一年。

二是与好朋友们的约定,像是与小胖家,我们从2014年开始,基本每个五一都会相约相见,可谓彼此见证了从恋爱到结婚到怀孕生子的成长轨迹,现在孩子们也彼此熟悉,特别开心和满足。与别的朋友也是每年至少一见。

三是拍照,给娃每个生日的时候拍一套,虽然很多人说没有意义,拍了也就压箱底了,但是我们会一直坚持拍,不追求豪华套餐,每次拍的简单即可,只为记录一家人每年的样子。然后就是春节的时候,家人相聚一起,我们会拍照留念,有时候拍着拍着,照片上的人就不见了,这时候照片反而让我们在特定的时刻不会忘却曾经的过往。我有一个朋友,她自己全职妈妈之余在学摄影,每年都会给自家俩娃搞一本各自的影集出来,既是对孩子的记录,也是对自己摄影作品的一份保留。

四是家人一起吃早餐,这是除了周末,平日里最齐全的家庭小聚会。认识先生前,我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办公室里狼吞虎咽每一顿早餐,抑或周末的时候直接省略掉早餐。先生不是一个讲究的人,但是他就是习惯无论时间是否紧急,都要在家里吃完早饭再出门。我之前公司有个VP,我跟她一起出差过,她日常工作非常忙碌,但是她说无论多忙,家里的晚餐都是她准备,并且家人是一定一起吃晚餐的,她告诉我西方有句谚语,Families who eat together, stay together。我们好像恰如她所说,这样一想,确实我们一家人几乎365天都在一起吃早餐,满满的仪式感。

我与我职场中最重要的恩师之一,每年春节也都会短信或者微信一句“春节快乐”,持续了很多年,没有多余的一个字,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仪式感。

我的前上司,一个地道的美国老头,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但是他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非常多,他每两周都从纽约市中心出城,去他这些亲戚家里,而每年,他们这个将近20人的亲人之间都会在同一块草坪站着同样的位置拍一张照片,然后同样的人洗出来之后给每人一张。在这个大家都无比忙碌的时代里,每年都能凑一块,真的是一种无比难得而珍贵的美好了。

而我和另外一个美国女上司,无论是之前紧张的一起工作,还是后来她每次出差来上海顺便看望我和孩子,见面与分别,我们都会来一个大大的拥抱,于她也许是礼仪,于我这个不擅长拥抱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呢?

现在每晚睡前我都会和儿子来一个拥抱和脸颊吻,我本想这是让他每晚睡前拥有妈妈美好的关爱,现在想来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有位朋友每年春节都要有一套新衣服,持续29年未曾改变,即使现在老公有点不理解,也依然支持她继续坚持;我公婆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徒步数公里,拎着香油水果去一个半山腰的小庙里拜一拜,无论晴雨。《This is US》里男女主人公一家每年的圣诞节都是一起徒步,然后一起看一部电影,持续数年。

也许这以上种种,正是许多人眼中的仪式感,于我,可能是另外一个词,我总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传统,一个新家庭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传统。

不过,无论是叫仪式感还是称之为自己的传统,只要用心与坚持,就极好。有精力的时候,形式与仪式兼备,当然最好不过。而如果只能选其一,我想我们想要的永远都不是没有灵魂的形式,而是真正能看到彼此的爱与用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