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2021-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无内

心灵的丰饶或贫瘠,不在于富贵荣华,亦不在于有权有势,而在于人的品格的高尚或者卑鄙。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突然对物质和金钱产生了过度的期望和热爱,所有人都在谈论如何赚钱,所有人都在做“创富人生”的规划,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一种价值观、甚至一种境界。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物质至上的结果。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在一切需要数据化的时代,不能够用数据标价的,都是不值得关注的。

我们每个人都沉迷在物质世界的追求里。一个被物质文明所惯纵的人,怎么可能拥有强韧的精神呢?而没有强韧的精神的人,又怎样可以具有品格。

当人们不断地为了摆脱物质贫困的状态,为了过上富裕生活而拼命劳作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精神已经脆弱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

当“无”成为常态的时候,人们才会对“有”感到无上的满足和感激。而“有”成为常态的时候,人们不会对“无”产生不满足感,也就决不会在内心涌动对于“无”的感激之情。

品格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无”的境界,正是物质之外的精神之气。事实上,心灵的丰饶或贫瘠,不在于富贵荣华,亦不在于有权有势,而在于人的品格的高尚或者卑鄙。就如佛教最先提出的这种形而上的思想体系: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人们的内心也普遍地失去了对“灵魂”的敬畏和恐惧。缺少了这种敬畏和恐惧,社会便沦为法律或者道德评判之类世俗的横向关系,人们心里对此也不会再有自律可言。

对于人生来说,能够在物欲之外求得心灵的丰富是最为重要的,很多人总是为现实世界的诱惑所困惑,并不知道,诱惑之外还有一个心灵的归属,还有一个倾听心灵的要求。

哲学家康德说,“天上有星光闪耀,地上有心灵跳动”,对上天的敬畏和严以律己地守护心灵,不管东方西方其实是相同的。只是现在的人却忘记了敬畏的感受,更加丧失了自律守护心灵的能力。

如果说是由于对神佛存在的敬畏之心,赋予他们人性的品味的话,那么失去这些支撑的现代人,仅只是一群肉体存在而已。

管理者做经营不是基于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而是基于对变化和生命的恐惧,才具备做管理者的资格。

这种基于变化和生命的恐惧,正是回归到心灵的守护。如果说传统需要传承和敬仰的话,佛教的财富观是值得尊敬的,“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