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实录及反思评课

2019-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wenli7521196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自读课文《马说》。看题目,想想七年级学过哪篇文章和它题目相似?

生:《爱莲说》

师:“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有学生答,但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师:大家看屏幕。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写法上不拘一格,常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里顺便给学生提到了“铭”和“记”也是古代文体,目的使学生熟悉古代的文体该有哪些。“说”常用托物寓意,当提到时,试着提问了一下,学生能说出大概意思的人很少,这和我的预想吻合,所以继续课件显示托物寓意。

师:所谓托物寓意,大家继续看课件再来回顾一下。(课件展示)记下来。

生:记笔记。

师:《爱莲说》作者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莲表明了自己的志向,《马说》也是通篇运用托物寓意,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表明什么观点呢?请大家阅读课前的自读提示。

生:集体读自读提示。

师:请大家注意预习提示中提到的几个内容,“伯乐相马”这个故事大家听过吗?

生:学生又是一脸茫然,顺势介绍这个故事,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展示)

师: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明明是一匹千里马却因主人不认识而只能当普通马来对待,白白埋没了才能,自读提示告诉我们韩愈借这个故事,提出一个新观点“世有伯乐马,然后有千里马”,借此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全文的学习来了解作者是如何借谈马来鸣不平的?

      这个引入的目的是一方面想引导学生重视课前的预习提示,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便产生学习的兴趣。

师:现在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韩愈的生平经历。

课件展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课件展示: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却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师:原来作者也想像千里马一样遇到伯乐,被人赏识,但自己却终未实现愿望,难怪他要鸣不平,然而能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不平,得到世人的共鸣,韩愈的确是有才。

      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中千里马的遭遇我又引入了韩愈的详细介绍和写作本文的背景。但是课后评课老师建议我将这一环节简略到一张幻灯片,并放到朗读的第四步,读懂主旨部分。课后我反复斟酌,觉得有道理,因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后,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已经有所体会,

      这个时候引出作者和背景介绍,会使学生以更深刻理解作者的借助千里马表达的观点和寄寓的情感,因此后面再上这篇文章我会做此调整。

师:原来作者也想像千里马一样遇到伯乐,被人赏识,但自己却终未实现愿望,难怪他要鸣不平,然而能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不平,得到世人的共鸣,韩愈的确是有才,

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步读书法:

一读: 读准字音

二读: 读通文意

三读: 读出感情

四读: 读懂主旨

师:让我们本节课以此方法一步一步来读会读懂《马说》。

师:现在我们开始第一步。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注意多音字、生僻字和通假字)

请大家仔细看课下注释,自己小声读课文,圈出哪些字比较生疏需要注意它的读音。(学生找出来不少)

生:食,石,见,邪,骈,祗,槽枥

      这里带着学生找出来强调这些字词的目的很明确,对于文言文读准文中通假字,多音字,生字是基本要求,我想把这一环节做扎实,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积累。

师:之后全体同学读课文。

      目的看强调之后学生是不是能达到全体掌握的程度,事实上还有个别字学生依然读错,如“邪”,再次强调后,又单独找学生读。反复几次后文中的易错音基本为零。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虽然比我预想的时间要长一点,这也值得。

生:读课文。

师:现在看第二步。

二读,读通文意,方法:熟读课下注释,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人一句翻译。

      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表情为难,所以有意问到难不难,有一部分学生回答难,所以我临时调整计划,原本想着文章简单,翻译起来学生问题应该不大,打算这一环节简单处理,课后就翻译作业来检查反馈,看学生究竟掌握的怎么样。但看到学生犯难的表情,临时调整为学生讨论完后,有疑问的地方举手提问,而为了检验学生自学情况,有人提问,首先让其他学生帮他解决,解决不了,我再带着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我认为这样学生会记得更牢固。这一处理直到再没人举手,然后继续之前的计划一人一句翻译,考虑到时间关系,所以解释翻译过的就不再重复。

生:找了第一组从前往后依次翻译。

      经过前一步的及时调整,学生翻译的很好,只是略微做了纠正和强化,我认为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强化了记忆。以后再学习文言文时我会坚持用这个方法。

师:大家讨论解决了自己或同学的疑难并翻译了全文。

师:翻译如果没有问题,今天的作业,用流畅语言翻译全文。

      虽然学生课堂回答没问题,但一定有个别学生的接受程度较慢,如果课堂上没有消化吸收,课后可以用作业弥补,而完全掌握的学生可能这个作业的意义不是很明显,但也不完全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为文言文解释翻译始终是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个难点。

师:强记不如善悟。领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饱含感情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寄寓的感情,才能使我们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也便于我们背诵。

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读出感情来。

三读,读出感情

      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时是给学生一些方法,针对性很强,比如虚词的语气、否定词的重读等,但课后我听取了评课老师的意见,如果先入为主,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反而失去了学生揣摩领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领悟语感的能力,所以如果再讲这一课我会选择改变方法试试效果如何。

揣摩每一段语句的意思,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表达。(课件展示)

师:比如:第一段大家说说要用什么感情来读?

        学生一时反应有些迟钝,很难准确说出来,通过引导提问第一段讲了千里马的什么?学生反应很快,答到千里马的遭遇,我顺势继续提问明明是千里马,却因没有伯乐而受屈辱和普通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作者心情如何?

生:千里马很悲伤。要用悲伤难过的感情读。

      此时我选择只抓关键句子,提示学生想想千里马的悲剧“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从朗读节奏,重读等方面读出痛惜的感情。

师:分析后老师示范:“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生:读

      学生集体读,个别读再集体读,反复纠正,直到我觉读出了痛惜的感觉了,才进行下一段。虽然时间较长,但是即使是公开课,我也觉得应该以学生的接受和收获为主,不仅仅只为表演。

师:要求学生思考第二段内容,以此揣摩感情,提示:千里马为什么会被埋没,原因是什么?

生1:没人赏识。

生2:食不饱。

师:是呀!“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生:让人愤怒。

师:说的好,找一个学生起来就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

生:读,感情很平淡,说明还没有体会到。

师:我示范,在“不,安”两个字上重读,“也”读后停顿较长。

生:学生再读,感觉还不错。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

生:读

师:读后问:“天下无马”你为什么重读?

生:那个食马者根本就不认识千里马,还说天下无马,笨。

(其他补充,狂,高傲……)

另一同学举手要读,比前一个好些。

师:提示抓住最后一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是反诘的语气,“真的没马吗?”后一句是推测的语气,“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在痛惜悲愤之余,怀着嘲讽的感情讽刺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学生集体再读。

师:学生读后,感情把握到位后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步。

      经过以上示范指导,学生已经被调动起来,此时若是不考虑时间学生多读几遍应该会表现的更好。但因为时间关系,只能鼓励学生下去自己多读。

四读:读懂主旨

师:大家说说:文中千里马、食马者比喻什么样的人?

生:食马者------愚昧无知、埋没人才,非常狂妄的统治者,当权派。

生:千里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天下英才。

师:如此看来,韩愈就如同文中的千里马,他有此遭遇当然要“不平则鸣”。

师:那接下来大家说说如何理解作者文中表达的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发言

师:大家说得很好,明明是一匹千里马,却因遇不到能识别千里马的食马者,而遭受屈辱,那作者岂不是也这样,所以才要鸣不平,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慨叹。(课件展示: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得不到赏识的感慨和悲愤、对统治阶级愚蠢无知埋没人才的讽刺与控诉之情。 )

      因为有了第三步的铺垫,这一步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简单,所以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因此花费的时间也不多。

师:文章最后几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对食马者的嘲讽,对千里马的不平都在其中,那么谁再来和老师一起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师:一个同学演狂妄的“食马者”。“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老师演怀才不遇的“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师生对演,很有激情。(掌声)

作业:背诵。翻译全文在作业本上。思考:在当今社会千里马是否一定要依赖伯乐?

下课铃声响了。

板书:伯乐不常有(痛惜)

    食马者不知(愤怒)

真无马,真不知马(嘲讽)

上课

反思:

          整节课教学环节很完整,达到了我的预设目标,学生表现也很积极,对知识的掌握从朗读步骤的完成及对问题的回答来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其中个别学生在朗读方面,问题的分析理解方面表现都很出色,所以我充分肯定我的设计是适合我的学生的,不仅完成了单元目标要求也实现了课标要求。我自己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也收获不少,我查阅了很多关于韩愈的资料,又经过删选找出了最适宜学生了解的方面;对每一教学环节的设定我都是反复斟酌等等,通过一节课的备课对我的教学和教研也是一次提升和跨越。但在完美的课都会有些许缺憾,时间紧容量大,总感觉没有讲深讲透,总害怕学生有哪些地方还不够明白,所以和学生互动的时间较长,以至拖堂了几分钟,最后亮点也不是很突出。

评课

评课环节:

姜老师:优点:本节课容文言、文义和文化为一体,很不错。建议: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可以简略为一张幻灯片,放在结尾处。

高变莹:课很扎实,上课语速语调把握很好,让人听来很舒服。

徐小尼:文言文学习对学生而言难度很大,采用四步朗读法做的很好,很适合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建议:这种方法可以长期坚持。

张斌礼,楹联学会会长,莲湖区语文教研员:

1.语文味很浓,是真正的语文课。

2.扎实,注重学生积累。

3.文言兼顾,以言为主。

4.自读、译读、美读、个读,有层次感。

建议:1.要反复抓读,长期坚持,形成语感,然后内化成能力。

2.文言字词讲的很透,句式也要适当讲解。(关于这一点我是结合了课下注释,发现课下注释部分很少强调句型,另外考试中这一点也被淡化,所以平时也讲,但不深入,听了意见后以后会在这方面加强。)

3.既然课堂上翻译已经没有问题,再留作作业难度太小,能不能加强难度。(关于这一点我之前提到自己的想法,我可以试着分层布置,这样可以针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