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第N个故乡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99人  驿外荒泉

“故乡”在百度上的解释是:指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这个“或”字太有讲究,若是“和”字就大不相同。这样的故乡概念已涵盖很广了。其实在我心里,能称上故乡的条件要苛刻得多:出生并生活过较长时间(至少是童年期),这里应是祖辈的生活地,有血脉亲人,有祖居及祖坟(哪怕是遗址)。这在我们的父辈之前其实是很普遍的,我们这代人很多还是这种情况,而再下一代也许情况会有不同了。就像我儿子,我无法确定我的故乡屏南和他的出生地福州哪个更容易成为他日后心目中的故乡,虽然我很希望他把我的家乡也作为他的故乡。

时移事易,很多东西我们已不能太过苛求。

我仔细算了一下,至今为止,除家乡祖宅常住到中学毕业之外,呆过3年以上的其它地方也已经有好几个了。老家的乡下不同村子6年时间;光在福州就有3个地方:马尾、软件园、金山。马尾是工作过10年的地方,目前软件园工作两家单位总计也已有8年时间。金山同时是住家,也已住了10年。在福州算起来总共接近20年了(我老婆在福州已超过20年了)。成家,买房,生子这些人生的重要事件也都在福州完成,继续在福州生活的时长要超过在老家生活的时长也是大概率事件。虽然在感情上,显而易见,福州并不能代替我那个山村老家,但作为第二故乡也是名副其实了。

在这个大迁移大融合的时代,每个人的情形千差万别,出生的地方和长期生活的地方往往不一样。祖辈生活的地方、我辈出生的地方、我辈生活的地方都不一样的大有人在。父辈的故乡,我辈的故乡,儿孙辈的故乡在地域上也许各不相同。故乡在每代人眼里就像不同的哈姆雷特,“第n故乡”在某个方面(居住时长、投入的精力等)常常比家乡更甚,是喜是忧,如今似乎还难有定论。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现代人最需面对的境况。联系起竹杖芒鞋风雨簑衣的艰辛,苏轼的这话也是透着几许无奈的,但他不能不这样——人总得有一个容得下他的家乡啊。

近日在同事群里看到我的原雇主华映科技(原中华映管)已在颁20年续勤奖了,曾经的同事W君己由一个普通职员成长为公司总经理,庄重地给和他一样在这里共事二十年的同事颁奖。华映在大陆1994年成立,到2014年就已20年,我在职时有不少同事是1995年进厂的,如果做到现在已达23年,若以今年截止,1998-2018,已很不容易,我们都或多或少付出时间,精力,感情。我想,不管是如今还在职同事还是己离职的曾经同事,酸甜苦辣回忆起来,不能不承认这也是像家一样存在的一段时光。

对不少人来说,这里称得上“第n故乡”也并不为过。普罗大众间,拥有“第n个故乡”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高世麟(2018.09)本文发表于《海峡时报》总第1429期副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