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孔Sir收藏移动医疗

来谈谈?医疗AI+产学研医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8人  孔祥勇

观点:撬动医疗+人工智能的核心不在“外”而在“内”。

"外"——指的是外部条件:技术、资金、政策。

“内”——指的是医疗价值、各方利益诉求、创新力、合作性等。这既跟职业习惯、体制环境有关,也与个人的性格、思维、格局有关。

先来段煽情:今天微信看到上海台《人间世》介绍一位得肿瘤的妈妈的纪录片,那个片子刚好我看过,又再动容一次。比如我是学过医学的,尽管没有从事临床,也是庄严的宣过医学誓言的,一直没能从事治病救人的工作,反而成了工科男,做着医疗信息化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在医院里工作,或者在行业公司为医疗助力,我是应该感到欣慰的。但是,仍然有这么多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做得更多...

我们很难完全把一个复杂问题都归结于体制或者个人,毕竟群体由个体构成,体制落后于创新,譬如“医疗改革”这种世纪世界难题。当然有很多很多人仍然在努力改变着。很多东西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只能求助于科技,希望借助科技,其实也唯有高科技可以加速变革的力量。这些年,互联网+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当衣食住行都解决的差不多的时候,互联网也好,大数据也好,人工智能也罢,不断升级的科技创新必然是要深入到教育、医疗。。。这些有门槛的行业。

医疗的问题不是我们能讨论清楚的,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也是双刃剑,我们很难说怎么做就是最好的。但趋势已来,势不可挡。

在医疗AI的创新里,我们能看得到的案例,无论是医学影像沉浸多年的爆发还是语音、视频、自然语言在医疗的探索应用,其实都是初级阶段。我们有时候往往把美好的预期当做结果,也许是市场、资本留着创业者太少的喘息,太想把事情做到理想化了。这种心情就如我想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前再提前一样!然并卵......我们无法打破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正如我们很难超越医疗行业的规律而任意行事。尊重行业,尊重规律,不是让我们固步自封,而是希望能找到真正解决科技与医疗结合的关键点,需要共同的努力。

医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最尊重的职业,医疗机构也习惯了做老大。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越是专家,越是保守,以个体在专业领域的成功,掩盖在其他方面的短视。最好的建议是多看看,多读读,多聊聊。职业因为生命相关而神圣,并不会让我们自身与职业一样更伟大。

教师:原本的灵魂工程师,背负了多少年的知识分子无法挺起的被打碎的国之脊梁,只剩下“教书”而无“育人”也非职业和个人的过错。

企业:首先是追求盈利,进而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商业和企业家的成功。但是很多企业家注定是忘记责任而一味追求挣钱的,才有了很多社会问题,但企业仍然是推动创新的真正主体。即便是我开个小作坊,也整天想着如何养活手下几个人,责任其实大于理想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愿医疗科技的企业能记得自己的使命,尤其是年轻的创业者,尤其是没有经过医学洗礼的从业者,切记成为资本追逐的工具,也最终沦为被抛弃的棋子。

资本:逐利本无错,奈何只见利。所以在医疗里面,我们应该珍惜那些有医疗从业经验的产业基金,莫让他们“劣币驱逐良币”。

一件小事:有一天,我跟一位主动联系的同行说想了解他们在医疗IT方面工作,希望有机会合作时,原本答应马上发些简介的也迟迟没有消息,今天再问,得到的答复是:要先确定合作细节,就差签个合同了。唉... 

有时我们很难客观评估自己工作的价值,也很难跳出自己的局限来看待事情。当然我希望这个小事是因为我的沟通误会,虽然并不影响什么,却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在体制内呆久了,创新和沟通能力是有欠缺的。我检讨!

其他要表达的都在文首一张图里,早上花了半个小时画的。对读到最后的朋友表示感谢。

     以上。

祥勇,2018.3.20

PS:如有修改,阅读原文查看HealthIT官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