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彌 |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知彌先生这幅极简的绘著《来电》,于读思中真是让我的思维与思想极丰富地“来电”了!
首先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关于美好生活的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以为,50后、60后两代人对此话最是铭心的记忆。那时,只要说到美好的未来生活,人们总是以这句话而代言之;现在,生活的美好之丰富,则是难以找到这样一句话来代言之了。
不过,作为我个人,真正有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实在生活,是在2005年下半年。这年的五一节过后,我应同学之邀,赴春城昆明“友情客串”地工作了半年,公司为我租赁的公寓即在春城路上的“阳光A板”,是为一居室的跃层——楼上楼下的敞亮居所,尤其那面南的落地窗,每逢夜晚,都可满眼尽享春城的璀璨灯火;那年的中秋佳节,我也是在高大宽阔的窗前静静地独享皎洁的月光的。如果讲“诗意地栖居”,到现在为止,还是属于那“阳光A板”的日子的。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我的关于生活的世界观,被完全彻底地刷新了,也由之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全新步伐。
“来电了!”
这是少年时代在故乡村里生活时激动频率最多的心语。现在的生活中,停电是特殊时点,不常有的,但在那时却是经常的。一停电,便是黑灯瞎火一片;一来电,就是璀璨光明,欢呼声一片!停电或来电,都是十分调动人的心情和情绪的。
我记得,少年时同街的发小伙伴最爱在邻家的三奶奶家玩,她家西屋主房的三间中间间都安装有电灯,夏季把窗户支起来,小院里最是亮堂堂,再加上三奶奶是整条街巷里最风趣的人,对小孩子也最好,所以,我们小伙伴们最爱在她家的屋里院里玩耍。如今,风趣的三奶奶、三爷爷都已故去了,小院也空荡无人居住了。每次回到故里,我望着那院落,都是无尽情感的思念,更叹人生百年的短暂。
“来电了!”
这样的话语,还使我忆起了少年时的最趣味之事。那时,乡村是没有电视机的,电影也是难得的。忘记了是什么缘故,似乎是秋冬时节吧,住在故家小街东头胡同口的国堂叔和大灿婶,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在自家用幻灯机为我们小伙伴们演播幻灯片,让我们着实地看了一段时间那个时代的特别的“幻灯片连续剧”。一到晚饭后,小伙伴们就陆续地聚集到国堂叔、大灿婶家的西屋中,大灿婶洗完碗筷,就正式开演了!国堂叔负责更换幻灯片,大灿婶负责按画面解说,真是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才知道,那幻灯机和幻灯片就是学校的教具,国堂叔在学校当老师,负责管理它们,发现老师们都不用,就搬回家来让它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而今,国堂叔和大灿婶也已故去了,但他们为我们播放幻灯片的故事却始终印刻在我和发小们的心中,毕竟,在那个年月的有电夜晚中,是最为趣味的事迹。
电话,在今天是没有人稀奇了,尤其智能手机都是人人必须的“第二个自我”。但在我少年时代,却是神奇的不得了,只有公社里才有那黑色的手摇电话机。
在我则是深刻记得,到1990年代中期,电话已成为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了——一个人的名字若是能够出现在单位的电话号码表或电话薄中,是非常了不起的。我那时就有一个奋斗决心:一定更加优秀地工作,让自己的名字早日出现在电话号码表并电话薄上!不过,当我的名字上了电话号码表并电话薄后,电话就以史无前例的加速度普及到家家户户了!其后的变迁速度更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由开始时四千多元装一部坐机到后来只要装机就送电话机,再到今天多数人家都取消了坐机,手机已一统天下了!手机的变迁速度呢?想想初始的“大哥大”之牛逼,其后的发展速度,怕是不用我说了,没有人是没有经历且不明白的。
不过,若是非要说一句,那就是:把智能手机运用到“创意文化”的境界,还是需要悉心学习的。因为,智能时代,智能手机已是个人的一个创造创新创意的有力有利武器了!
“来电”,“开关”,都是“能量”“能力”的概念。
所以,当我睹思知彌先生这幅《来电》画作时,最记起北京大学教授朱孝远博士在《历史艺术的创新直觉》中所讲的三句超凡的话语:
1. “在凡人留足不进的阵地上,英雄要在那里寻找到安居的福祉。”这该是怎样的“能力”与“能量”?
2. “能量再充足的话,开关不要,灯也亮。”这该是怎样的“能量”“能力”对接?
3. “与陈旧知识签定的卖身契,从此撕裂。”当今的创新发展时代,不是最需要如此吗?如此,又该怎样蓄积个人的“能量”与“能力”呢?
当然,这篇讲座文本是有着众多“创新直觉”点的,但最鼓舞和鞭策我心与作为者,这三句话最为力量,自读到后的近十年来,始终是激励我生命力创新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