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式教育,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
我们常常会说:“只要……就会……”。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寻求安慰的心理机制,事实上那种理想的情况可能不会发生。眼见的稳定并非常态。时代变迁,充满着进步的机遇与挑战。追求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抱波动性。
学习、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亲子教育中,如果孩子一旦经受小小打击即受到重创,那么如何进步提升?在适度挑战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因为挫折而轻生,只会越挫越勇,而且乐在其中,最终通往成功。但是有时候,我们的教育方法却让孩子变得脆弱不堪。今天通过两个案例来谈论此现象。
家长陪做作业一:家长陪读——不允许犯错
我之前看一位家长在陪孩子读书时,每次听到孩子念错,都及时地纠正。孩子读“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遇见小松鼠……”家长急忙打断,“是遇到!不是遇见!”孩子于是忙纠正过来:“遇到小松鼠!”第二遍、第三遍,小孩每次都把“遇到”说成“遇见”。家长不耐烦:“都跟你说过几遍了!”孩子“哇”地哭了。
我们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很强,读书大多是因为喜欢、因为感兴趣。他们并不讨厌学习生字和发音,而厌烦的是父母不停地打断、纠错。
如果不分场合、采取评判的方式“怎么又读错了!”“哎,说过几次了!”不仅打断孩子读书的连贯性,还会让孩子带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失去学习探索的信心。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学习力没有提高,而且因为厌烦被纠错,就不喜欢读书了。
那么如何陪读?纠正的方法很重要,家长可以在孩子读完的时候,先说事实、感受——“宝宝读完了!妈妈听明白了故事情节:是……对吗?”积极互动,作出反馈,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宝宝刚才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字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下!”然后很自然地指出刚才他读错的几个字。纠正的时候语气温柔而坚定,孩子会易于接受。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作为新手,学习一门新技术,师傅在旁边火眼金睛地盯着你,似乎随时准备纠错,我们会好受么?可能会把东西一扔,不做了!那对于心智水平低的小孩子呢?他们可能知道自己念错了,但是会将大人的纠错行为解读成管束。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解读能力很弱,这种被管束的压抑情绪经过长期积淀后,会在将来叛逆时期爆发、导致在未来的社会、婚姻生活中变得极度敏感、脆弱。
孩子情绪压抑二:观光式教育——标准化约束
孩子本身就是会飞的鸟儿。而传统观光式教育体现在我们喜欢预设未来,按部就班地一步步给孩子指令、完成既定步骤,期望得到理想的结果。有时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不堪风浪,而且一旦考上大学后就大肆放松,甚至被退学。
我在高中时代,物理单科成绩名列前茅。但由于高三分班时依据总分排名,所以我被分配“最差”的物理班。这个班级的物理老师正好是班主任,对于我们这样的班级,他一视同仁地将每位学生看成什么都不懂的“差生”。并且强制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要求的步骤来解题、否则就把你归属为异类,区别对待。
正是这种机械化的学习方法扼杀了我们这些“物理尖子生”的学习热情。分班制度本身有利有弊、我们按照规则被分配,也并非是最终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不过这种用统一教授思路来强制要求的做法,就略显不合理了。在一次期中考试,150分的卷面,我只得了75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自己!在脑海里充斥着那种被动的机械化、按部就班、统一化的解题方式,同时影响到了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信心。
实质上,观光式的教育方法存在即合理。其强调按部就班地进行上课、报班、择校、升学,以期最大化地保障孩子的前途;但是减少了让孩子去经历、去实践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在每个阶段,都采取家长承包制。孩子只负责参加学习、考试。有父母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手。其实一旦孩子进入大学真正获得“自由”的时候,就开始大肆玩耍。我身边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家长都不敢相信,这些沉迷于网吧的、重修的、遭到退学的、甚至青少年犯罪的竟然是自己的孩子!这些低自尊水平的表现,让我们意识到让孩子不能因为万事包办地进行“观光”,而怀疑自己的能力、降低自尊水平。
我们理应充分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通过开放式辅导、促其自我激励,而不是事必躬亲,教他们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应该怎么做。有时候统一、机械化的教育模式会忽视孩子个性化的内在需求,导致原本会飞的鸟也被教得不会飞了……(具体改善方法我在下篇文章中进行论述)
“脆弱教育”的形成原因是我们喜于掌控。作为一名父母或是老师,如果没有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控制,而是充分相信潜能,可能他们会比接受传统教育的同龄人成长得更快、更开心。
只不过我们喜于管控,希望通过观光、填鸭式教育,来确保孩子不会走偏,最大化降低风险系数。正是这种追求所谓“稳定”的教育理念、方式导致孩子变得极度脆弱。具体体现在不敢做、不敢当、易受挫。
而当我们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提供亲身经历、自主决定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自信、热情、专注力、自尊水平被唤醒、提高的时候,学习成绩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亲身带教亲身带教举例——
在我的尤克里里课上,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并有权决定是否参加阶段测评、拥有选定曲目的自主权。每个人可以担任评委,给每位选手、包括自己评分。老师的评分不能起主导作用,而是最终在出现平分时才出场。其余角色、比如统分员、主持人、颁奖嘉宾等,均由学生担任。孩子们在规则界定下拥有自由、自主的权利,而不是被束缚、统一、“观光式”地进行参与。
在最后的期末总评中,学生们可以自主上台,发言来为自己参与竞选“拉票”。事先,我让学生们各自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竞选。比如,每人演讲、匿名投票、抽签等方式。而后,我会根据集体意愿,作出抉择。
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能动性,鼓励自主参与制定规则,培养其社会能力。
那么应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脆弱性,家庭教育中如何通过方法加以改善、扭转局面?如何让孩子们学会抗挫、担责、自信,并从生活的不确定性中受益?我将在下篇著作中加以阐明。